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7篇
法律   119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28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探讨了人身权的哲学、经济基础与理论根据,对中国民商法关于人身权规定的现状及特殊意义进行了分析,从人身权制度的沿革着重探究了人身权的内容体系,提出了人身权应当成为中国民商法法典的独立一编,且婚姻家庭法应当包括在人身权一编之内的主张。本文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的人身权制度、加快中国民商法的法典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2.
2008年山寨文化在我国攻城略地,其产物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山寨白宫,小至山寨手机,从各类产品到各地明星,无不充斥着山寨文化的侵蚀。诸多山寨文化现象是代表了草根文化的繁盛和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还是代表了社会大众的创造力的匮乏和衰退。由于山寨产品的种类纷繁复杂,本文仅从保护知识产权以及人身权的角度出发,对山寨产品的性质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3.
刘晓婷 《人民论坛》2010,(6):102-105
家庭是整个社会的细胞,而婚姻则是维系家庭的基础。家庭的文明与和睦是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而婚内侵权行为法律救济的缺失使解决婚内侵权问题难上加难。无救济即无权利。只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婚内侵权行为的救济渠道,才能使婚姻关系稳定持久。  相似文献   
64.
王工 《中国律师》2001,(10):52-54
最近,一个会,一本书,勾起追忆。一个会,特指2001年5月30日《中国律师》和中国政法大学等联袂召开的“律师法修改与完善理论研讨会”。一本书,田文昌主编,陈瑞华、刘桂明副主编的《刑事辩护学》(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先由读书谈起。从获赠这本书,就像被一只大吸盘吸住,开卷喜出望外,令我爱难释手。以笔者比较谙熟的刑辩研究领域当前所达到的水平而言,正如《总序》:从立法意义上看具有检讨性、完善性与前瞻性;从实践意义上看具有吸纳性、操作性与导向性;从学术意义上看具有开拓性、整合性与建设性,确非虚语。所以臻此,笔者认为是刑事法学走出书斋、密切关注法治现实的结果;同时还是编著者理  相似文献   
65.
著作人身权转让之合理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著作人身权是指作者基于作品创作而产生的人身权利。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国家的著作权法及我国的著作权法均认为“著作人身权具有不可转让性” ,但这些传统理论均存在明显的缺陷 ,著作人身权在一定条件下转让有其客观性、合理性和必要性。我国著作人身权合理转让的内容应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  相似文献   
66.
徐州市丰县刘王楼乡村民张保永损坏邻家的果树,被县公安局以破坏生产罪予以处罚。张保永不服并提出上诉。泉山区人民法院认为,在不能证明张保永有犯罪嫌疑的情况下限制其人身自由,是一种规避法律滥用侦查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行为。  相似文献   
67.
葛颖 《法制与社会》2011,(27):257-258
诉讼时效制度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保证人民法院及时、准确地解决各种民事纠纷。诉讼时效制度是民法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尤其是大陆法系国家均在民法典中作出了精巧的设计。我国在诉讼时效制度的许多问题上,学界对于诸多问题的认识都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主要是从理论角度,对诉讼时效客体进行了分类的阐述,对学术界存在的一些争议,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与想法。  相似文献   
68.
主体本质上是意志之存在形式.欠缺行为能力人以监护人意志为意志.拟制主体以法定代表人职务行为意志为意志.法律定分止争之适用范围限于法律主体,本质上限于意志.所谓人格、主体资格、权利能力,均以意志为其充要条件和唯一根据.权利能力存续期间即意志存续期间,就现代人而言,只能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民法之利益即归属之财产,归属者即法律主体.如胎儿有自己的利益,即为主体,但在很多情况下,法律将无法区分归属胎儿的行为后果与归属其母亲的行为后果,丧失定分止争功能,监护制度不适用于胎儿.遗产分割时保留胎儿的预留份额,是使胎儿活产后与其他继承人享有平等继承资格.保护胎儿在法理上是保护胎儿出生后的权利.  相似文献   
69.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编纂民法典”的历史任务,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加强人格权立法,这也是当前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一项重要议题.《民法通则》第五章第四节规定了“人身权”,之后经过三十年的适用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务经验,理论界也涌现出相当丰硕的成果,为我国进一步加强人格权立法和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0.
私法精神的复兴是《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的本质特征。与以往的民法典相比,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更加精彩,俄罗斯以立法的方式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的独立地位,确立了较为宽泛合理的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对侵害财产权而致的精神损害实行有限赔偿原则,突出了对受害人所受精神损害的关注,体现了对人格和人的尊严保护的私法理念。上述立法特色无疑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应顺应保护人权法律发展的世界潮流,确立著作权人、法人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