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7篇
法律   119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28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82.
公民检举制度是一把双面刃,如何配置检举人权利义务显得非常关键.以法律社会学理论进行审视,检举人在进行检举时,应该享有检举自由权、要求保护权、优先知情权、补偿和奖励请求权、权利救济请求权及其他权利.同时,必须承担诚信、守法、协助调查、保密、以及无伤等义务.  相似文献   
83.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转移与承受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巍 《法学论坛》2001,16(1):93-97
我国<行政诉讼法>确立了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转移与承受制度,并明确了原告资格转移的前提条件及公民死亡后有权提起诉讼的近亲属范围等基本问题.但这一制度究竟保护什么,学术界并未作出圆满的回答,本文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析.文章同时就这一制度所涉及的某些特例型问题,提出了若干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4.
王晓维 《法制与社会》2011,(24):143-144
法与政治相伴而生,在漫长的人类社会中并行、互动,形成了密切、复杂的相互关系,影响着人类发展的状况与进程,但是现实中的许多现象使许多人在认识法与政治的关系上出现了偏差。本文选取了法与政治关系的角度,针对现在社会中很多人存在的中国现实“有政治无法治”的观点,提出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85.
11月7日上午,也就是我国第一个记者节前夕,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届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颁奖会。陈铁迪主任、孙贵璋副主任向获奖者颁奖。本刊记者殷淑荣的新闻摄影作品《选自己满意的人》、《让选民评说》分获全国人大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二、三等奖。陆拯采写的《人身权岂能代理》、《会内会外架桥梁》获上海市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奖。  相似文献   
86.
质疑著作人身权的不可转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 ,世界各国原则上都坚持著作人身权的不可转让性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 ,这一理论已经很难适应网络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我国应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尽快建立起允许著作权转让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87.
信息与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在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已经2 0多年的中国,本应不成为问题。但近年国内因有些人力图打造“自己的”所谓“体系”而远离了常识,也有人在将“信息”与“知识产权”相关联时,往往发生困惑与歧义。【1】因此,今天论述信息与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并不显得多余。尤其在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中国也正在研究本国的知识产权战略的今天,只有真正明白了“是什么”、“为什么”之后,才可能进一步讨论“做什么”。  一、总论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1】指对特定智力创造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或者说是以特定智力创…  相似文献   
88.
艺名,即演艺人士对外进行表演及相关活动的专用称谓。艺名权从属于姓名权,主体又相对特殊,目前民法并无相关规定,这使实践中艺名权相关纠纷没有明确直接的法律依据。笔者从刀郎之争的诉讼入手,通过分析艺名权侵权的构成要件,提出艺名权方面的立法建议:在民事法律规范中设立艺名权,并对之进行相应民法保护,使艺名权这一特殊权利得以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89.
关今华  徐平 《台湾研究》2001,(2):78-84,91
维护权利人的精神价值、精神法益和其他非财产性利益是民法中人身权及人格权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在侵权行为法领域里创建出一个新分支——精神损害赔偿法。“台湾民法”吸取欧陆大陆法系的立法经验而建立了保护人身权的非财产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90.
学校与未成年学生在事实上存在契约关系,但学校并不因此而承担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的监护责任,学校承担的是法定保护和照顾义务。民法应加强对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权保护,当其受到人身伤害时,若学校不能证明自身没有过错,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