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33篇
世界政治   45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85篇
中国共产党   379篇
中国政治   466篇
政治理论   111篇
综合类   13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12.
张慧 《党建文汇》2002,(14):42-42
尊重别人的私人空间 在办公室里,私人空间是很宝贵的。“打搅了”、“不好意思”是有求于人或打断别人工作时必不可少的话。保持清洁吃过的食物必须及时处理掉;不要将茶根倒入水池内;如厕后谨记冲厕,废物应准确地抛入垃圾桶。有借有还假如同事顺道替你买东西,请先付所需费用,或在他回来后及时把钱交还对方。若你刚好钱不够,也要在翌日还清。同样,  相似文献   
13.
师范学校大专生人际关系现状与正常水平有非常明显的不同(χ2=16.13,P<0.005)。人际关系四个维度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12.68**),待人接物维度与其它三个维度都有明显差异,其中与交谈维度和交际与交友有非常显著差异,与异性朋友交往维度有显著差异;异性朋友交往维度与交谈维度没有显著差异,与交际与交友维度却有非常显著差异;交谈方面维度与交际与交友维度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有一天,我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说现在的男孩子很难当.尤其是在人际关系的压力,学业的压力和家庭的压力下.他感到生活环境不尽如人意。那个时候我就觉得男孩子的生存和健全比起女孩子来说是一个更大的课题。后来我用了幽默的形式把这些理念写入《男生贾里》  相似文献   
15.
张天行 《人权》2006,(4):31-31
走在我们的城市道路上,你不难感受建设的迅疾步伐,一片片你熟悉的房屋建筑推倒了,代之而起的是正在工作的吊车或已建成的高耸楼群,行走其旁,人仿佛都变得渺小了;白天你坐在家里工作,不时传来或强或弱的电钻声、敲击声,不用问,这是左邻右舍正忙着装修他们的房屋……。  相似文献   
16.
《纪检与政法》2004,(1):29-29
散步: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短短几分钟的散步就有明显的消除紧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06,(5):78-79
所谓心理疲劳,是指人在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工作和活动的情况下,伴随着肌体生理方面的变化,中枢局部神经细胞因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致使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心理疲劳并不完全是客观生理指标变化的反映,常常带有主观体验的性质。对于产生心理疲劳的人,轻者出现厌恶、逃避工作、学习、生活的症状,重者还可出现抑郁症、神经衰弱、强迫行为,以及诸如开始吸烟、酗酒等生活习惯的改变。产生心理疲劳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精神紧张和学习、工作过量。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高度的竞争性,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害怕在竞争中失败,由此导致了心理的紧张与疲劳。此外,繁杂的信息轰击、住房拥挤、噪音、工作条件恶劣、疾病、家庭不和、人际关系紧张、事业遭到挫折等,也都是诱发心理疲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黄力涛 《世纪桥》2006,(6):29-29
富有幽默感是俄罗斯人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们的幽默表现在很多方面,几乎使你感到无所不在。俄罗斯人开朗乐观,善开玩笑,几个人坐在一起,就要讲趣闻、奇闻和笑话。而且,他们能在不同场合,说不同题材的笑话。与他们在一起,你丝毫不会感到寂寞和沉闷,而会哈哈大笑,开心不止。他们在用餐和喝茶时,更是笑话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仁”与“礼”是对如何做人的一种探索。“仁”是个人道德修身的最高境界 ,“礼”是个人所处的人际关系。“仁”与“礼”是儒学的自我的两个方面。自我既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又是一个道德精神发展的动态过程。成“圣”之道是精神的个体性与伦理的社会性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中自我得以实现的辩证活动 ,经过重新诠释的成“圣”之道可望发挥教化大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