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仇和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个性化执政的思考.个性化执政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与当地具体实际的最佳结合,是领导者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高度发挥,是领导者的领导活动富有魅力和特色,是领导者大有作为创造出为老百姓称道的实绩,是领导者对人民竭忠尽智的无私奉献.我们这个时代呼唤个性化执政,同时为个性化执政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个性化执政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是执政能力建设的一种趋势和方向.个性化执政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公众的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化地将个性化执政理解为人治,个性化执政恰恰是通向法治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12.
在执政为民的理念下,仇和的执政风格由"为民做主"转向让民知情、让民参与。仇和在民主政治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改变选任官员的方式、加强人大政协的参政议政作用、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等,以求扩大社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作为地方官员,在现有体制下进行中国特色民主的探索,且颇有成效,影响全国,难能可贵。同时,仇和对民主执政的探索也带给我们启示:中国特色民主执政要从中国传统和政治实践中来;应该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3.
邓聿文 《当代广西》2008,(17):22-22
中国是一个讲究“中庸”之道的国家,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堤高于岸,水必湍之”。特别是在官场,如果偶有一两个锐意进取敢做敢为的冒尖者,就很容易被舆论当作官场“异类”看待。  相似文献   
14.
2月27日,《中国青年报》用整版篇幅以“仇和新政”为题报道了2007年12月23日起任中共昆明市委书记的仇和在昆明的一系列活动和新措施。仇和在江苏任职期间,以铁腕主政著称,早为备受争议的地方官员之一。到昆明后,仍不改铁腕作风,新措施新风气扑面而来,继续引来好评和争议。  相似文献   
15.
鞠靖 《现代领导》2008,(2):15-15
去年6月太湖蓝藻爆发期间的一次内部会议上.时任江苏省副省长的仇和,在谈到对付蓝藻时半开玩笑地说,昆明曾从无锡引进太湖银鱼去滇池放养,结果这些鱼把滇池里能吃蓝藻的一种微生物吃掉了.所以滇池的蓝藻问题也很严重。  相似文献   
16.
仇和现象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逻辑的一般折射,从仇和现象可以看出我国政治合法性的一般构成。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包含三个纬度:价值认同,即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在权力意识;政治共同体认同,即对中央政府权威的认同;政治行为认同,即政治行为所带来的民众认同。这种合法性构成是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对西方政治价值的糅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2月28日,51岁的仇和满怀信心地说:“通过5年至10年的努力,现代新昆明一定让全国、全世界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8.
李桀  魏炳锋 《创造》2008,(9):48-49
仇和当选中国改革功勋人物。是获此殊荣的唯一在任地方省部级领导干部,也是唯一的省会城市书记。  相似文献   
19.
《创造》2008,(2):16-17
据《都市时报》报道,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来到宫民县调研,与当地官员团体聚餐时,提出“能否每盘菜都放一双公筷、一把公勺,吃不完的菜打包带走,不仅节约也卫生”。  相似文献   
20.
秦俊勇 《小康》2004,(4):12-13
服务公共利益、保护公民个人权利是政治文明 的重要特征。当它表现的日益明显时,尤其在政府 价值判断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时,对于官员们来 讲,民意就成为其无法绕过去的一道弯。 一个人说你是错误的,你会毫不在意;十个人说 你是错误的,也不能撼动你的政治决心;但是当一个 城市90%的人说你是错误的时候,你的政治决心就 应该重新考虑了。 这就是民意,它不能罢免你的官职,却是衡量 你的最重要依据。 --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