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7篇
法律   229篇
中国共产党   45篇
中国政治   96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5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西部大开发给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正当两地人民满怀信心.开工建设棉花、枸杞、葡萄基地之时,三个“淘金者”,带着发财的梦想,在短短一个月内,疯狂作案,连续盗窃了20多台变压器,总价值20多万元,迫使许多工程停工.为西部大开发抹上了一层阴影。“多行不义必自毙”。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公安人员迅速采取行动,使他们的发财梦破灭了。  相似文献   
182.
新津县看守所民警、三级警督李学云,因工作失职,导致犯人脱逃,人犯脱逃后再次作案,危害社会。1999年4月12日.新津县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渎职罪对李执行逮捕。  相似文献   
183.
黑丁  霜凌  李佳 《检察纵横》2012,(2):28-29
2011年12月12日,“京城盗王”袁宝洪签收了中国审判史上最长的判决书。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作出的这份345页的判决书共20万字。袁宝洪一案的判决书之所以创下历史记录,是因为袁宝洪盗窃次数多,而每一起盗窃事实,在判决书中都要有相关的证据来认定。  相似文献   
184.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年来25岁以下的作案成员已经占到刑事案件成员总数的70%左右,  相似文献   
185.
从事审查起诉工作多年,办理的各类刑事案件连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了,也见过不少高智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其中有一个绰号"老三"的盗窃惯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因为他在逃期间继续作案,也不是因为他很"有才"——成功地躲藏在离家很近的邻县多年未被发现,而是因为这个  相似文献   
186.
郝笛 《法庭内外》2011,(2):61-61
被告人孙万祥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在2001年2月至2009年9月间,先后在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等多处路口,采用在人行横道内利用自行车故意碰撞机动车后假意摔倒等方式,骗取138名被害人123613元。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间,  相似文献   
187.
银铁纪 《党风建设》2001,(11):16-16
一、边作案边提拔现象。二、捞足了就走现象。三、“二进宫”现象。受到查处后,屡教不改,一旦时机成熟,又故态复萌。四、“臭豆腐”现象。腐败现象在很多人那里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五、笑廉不笑贪。一些廉洁自律的干部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爱戴,反而受到奚落、责难、孤立和排挤;  相似文献   
188.
本文阐述了刑法新增罪名合同诈骗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构成要件,分析了司法相关处理该类案件调查取证的重点、难点和基本方法,对当前合同诈骗犯罪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结合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89.
田斌 《法制与社会》2011,(6):262-263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人、财、物流动的日益加剧,一些犯罪分子混杂在流动人口中,跳跃活动与城乡之间和铁路交通沿线,到处流窜作案,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刑事侦查部门必须把打击流窜犯罪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大力加强对流窜犯罪案件的侦破工作,坚决遏制住流窜犯罪增长的势头。本文通过对流窜犯罪案件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见解,希望能为打击犯罪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0.
在查处贪污贿赂犯罪中,赃款去向往往是困扰检察机关办案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检察机关认为有罪而提起公诉的贪污贿赂案件,法院往往以赃款去向不清提出异议,甚至判决无罪。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具有一定领导职务的犯罪嫌疑人,在作案手段和占有财物无法否认的情况下,便往往在赃款去向上动脑筋,找出各种推拖罪责的理由,比如将已据有的钱财说成“为公开销”、“用于公务”、“经济交往需要”、“业务应酬使用”、“办了福利”等等,企图以此来规避法律。在目前实际的经济活动中,确实存在一些违规违纪,但作犯罪处理似乎又悖于法理的“灰色”行为,给这类问题的认定带来复杂性。因此,赃款去向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