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2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篇
法律   172篇
中国共产党   319篇
中国政治   479篇
政治理论   205篇
综合类   29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李宗吾,四川富顺人,原名世全,少时入学后改名为世楷,字宗儒,表示宗师儒家.早年加入同盟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25岁思想大变,在成都读书时,以为儒家学说缺点殊多,宗孔子之儒家不如宗自己,故改名为宗吾.他为人正直,聪颖机智,治学严谨,几十年间目睹人间冷暖,看透宦海浮沉,1912年,愤而写出<厚黑学>一书,开创了"厚黑学派"的一家之言,后被誉为"影响中国二十世纪的十大奇才怪杰"之一.  相似文献   
102.
当代中国社会正为道德滑坡所困惑,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也为道德滑坡所拖累,因为法治实现需要伦理精神的支撑和道德力量的维系。当代中国道德滑坡与几千年德治理念的衰落有着直接的关系。扬弃中国传统的德治理念,实现儒家德治理念的现代化是中国法治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3.
唐君毅认为,人文是在与非人文、超人文、次人文、反人文的斗争和融摄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文化根本上是一以儒家为主流的“人文中心”的文化,它源于周之礼乐文化,自觉于孔子的传承和反省,并经历了汉代重历史精神、魏晋重艺术精神、隋唐重宗教精神、宋明重哲学精神、清代重科学精神等阶段和形态。由于儒家人文精神的融摄性和全面性,它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未来的发展中将必然居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04.
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的是一种继承和交融的关系。从夏商的神权法思想至西周的礼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道、阴阳,各种思想相互交融,彼此吸收。法家的法律思想在春秋战国占优势,西汉之初黄老思想为统治者所接受,至汉武帝在全国疆域统一的条件下,董仲舒吸收百家之长,提出了新儒家思想。所以至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由此而形成。  相似文献   
105.
儒家以礼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以德为维持礼的力量;法家以法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以刑为推行法的力量。汉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把礼与刑紧紧揉和在一起,使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统一起来,以法的强制力来确认和维护礼的规范,又以礼的精神统治力量加强刑的镇压作用,以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106.
潘良炽 《党史文苑》2004,5(8):73-74
"重德"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陶冶出无数仁人志士,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的民族传统.中国共产党从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了"重德"精神.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如果都能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率先垂范,即可望建成新时代的"德治"社会.  相似文献   
107.
先秦时期,儒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经纶天下的气概,积极探索着治国安邦、平治天下的政治良策。他们在建构自己独特的政治学说———伦理政治时,将"以德配天"、"亲亲尊尊"、"德治仁政"、"天下一家"等作为政治道德的核心理念。这些政治道德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发展。先秦儒家政治道德理念有先天的缺陷和致命的弱点,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8.
王航 《理论月刊》2003,(7):76-78
时"以德治国"的一般理解即是"用道德治国",但在同一文本形式中还可以理解为"道德地治国".前者是"以德"的工具性使用,后者是"以德"的内在性使用.本文将借鉴新儒家的理论线索,来探寻儒家思想中"治人"与"修己"的区别,最后辅以西方现代正义理论中正义行为与正义动机相统一的难题来证明现代政府的德治首先是要求政府修德,然后才是人民的修德,所以应该说"以德"的内在性使用逻辑先于其工具性使用.  相似文献   
109.
中国传统的自由精神--简论儒道释的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是自有其自由精神的儒家"入世的自由",道家"忘世的自由",佛教"出世的自由",以及三者会通的超越的自由精神.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传统自由精神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10.
"德治"是先秦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的基本主张,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孔子提出三点德治主张强调德化教育;强调为政者要有好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仁者爱人"精神的施政内容.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用"仁政"概念代替"德治"概念.荀子在继承孔孟德治思想并吸收管子学派某些法治和礼法并用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从政者要有"道德之威"及道德行为的影响作用,提出了"平政爱民"德法并用,以德为主的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