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2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篇
法律   173篇
中国共产党   320篇
中国政治   478篇
政治理论   205篇
综合类   29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经济全球化引起的思考世界在变化,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在不断进行着调整。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人类存在一天,人类对自身存在的基本问题、基本矛盾和终极价值的关怀就不会改变。无数先哲们历经千百年而终于传承下来的宝贵人生经验和思想文化传统的精髓,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后人永远具有参考、借鉴,乃至普遍指导性的价值。如今,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随着科技、资讯和交通手段的飞速发展,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正在到来。世界性的分工与协作日益加深、细化并不断扩大,而竞争也在更广泛的领域和地域中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22.
新世纪人类的命运有赖于经济全球化的科学合理发展,更需要文化融合的持续健康升华.儒家学说既提供了一系列经济伦理价值,又提供了一整套社会伦理基石.它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对于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作用巨大.  相似文献   
123.
第一代新儒家与孟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代新儒家是持守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的立场与信念,并对儒学进行对象化、客观化学术研究的第一批人。粱漱溟用直觉来解释孟子的良知,把孟子思想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尤其是孟子的大丈夫精神;熊十力以良知学说来建立其心本体论,其所谓本体就是孟子的本心;抑或冯友兰用神秘主义来重新解释孟子的思想,都是新儒家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对孟子思想的发挥,赋予了经典新的生命。经典总是在解释中生成的,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也就在于它是常新的。  相似文献   
124.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党政论坛》2010,(20):35-35
梁启超将人生苦乐与责任联系在一起,思想深刻,见解不凡,既显示了儒家的进取精神,又体现了智者的达观情怀。  相似文献   
125.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超验主义哲学家和美国文艺复兴的思想领袖。在他构建的超验主义思想体系中,既吸收了西方哲学中的精华部分,也积极的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汲取养料,接受儒家思想,并为己所用。虽未接触道家思想,却与之奇妙的契合,最终体现为以道家为体,以儒家为用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26.
郭昭君 《前沿》2012,(17):176-179
对于一种崭新的德育观及生态教育实践活动的生态德育,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无疑是其重要理论支撑.因此,挖掘并梳理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能够为生态德育的理论研究提供进一步深入的动力,更能为生态德育的实践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7.
2008年人文学术热点伴随着重大历史事件而产生持续、深入的探讨和争鸣.在围绕雪灾、地震、奥运、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和问题上,人文学者的思考显示出来自文化深层的回响.这一年,人文学术热点集中表现在改革开放30年反思、文化认同与普世价值、 "后儒家"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再造、金融风暴的人文透析等几个方面,而其背后,来自学术古今与思想中西的博弈与交锋,则构成了其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28.
陈凤 《湖北社会科学》2008,3(3):179-181
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已陷入某种困境,道德教育与传统的脱节是其中的根本原因。近代史的文化剧变造成的传统价值体系的崩溃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道德体系的破碎与失衡使得当下的道德教育处于历史鸿沟的彼岸。道德教育应以传统与历史为基,厘清中国传统道德与自五四以来形成的新的道德传统之间的关系,从而跨越历史的断裂,走出当下道德教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9.
儒家性善论与传统中国法治精神缺失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晓霞  刘旺洪 《求索》2008,(12):111-113
儒家“性善论”是传统中国人治文化的源头。儒家“性善论”源于血缘文化,注重情感体验,缺乏理性烛照。由于儒家把“性善”认定为人性的普遍性、根本性特征,从而导致传统中国对修善即个人内敛自省的道德自律过分夸大,而忽视社会公共规则、制度等外在刚性约束机制的建立。这不仅使得传统中国在治国之道上迷信贤人政治,导致封建专权的无限扩张;也使得社会个体因被一味要求克尽义务,而普遍缺乏权利意识,导致传统中国法治精神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0.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在中国儒家和谐思想语境下,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倾向于主体对于客体的顺应与统一,反对以主体强行征服客体的姿态实现压制性的和谐.从主体自身的角度上说,是对于人的受动性本质的理性认识,从客体自然的角度上说,则是对宇宙永恒的充分肯定.作为这种和谐的最高境界则是超越主体受动性和自然永恒性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