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2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篇
法律   173篇
中国共产党   321篇
中国政治   480篇
政治理论   205篇
综合类   30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先秦儒家诸子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治国方案,德主刑辅、礼乐教化、修身克己、为民制产、选贤任能、与民同乐是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从总体上看.儒学是先秦儒家诸子构建和论证其治国方略的哲学基础。透过先秦儒家的治国思想。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42.
先秦两汉时期是儒学的发轫期,这一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对人性论核心问题的回答奠定了整个儒学人性思想发展的基调.虽然他们的思想从出发点到结论均有所不同,但都贯彻了改良和完善人性这一儒学的基本宗旨,都注重对道德理性的发掘和弘扬.各家学说互有所长,各有精辟之处,它们的相异性和继承性值得我们研究、发掘和借鉴,以便为新人性论的提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43.
以义利观为主要内容的儒家价值观,经过长期的异化而走向迷失。重新认识儒家价值观,复归其本来面目,从而利用其合理部分,对当代中国经济文化的更好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244.
新加坡和韩国这两个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道德建设方面都极为重视东方传统的儒家伦理教育,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分析新、韩两国儒家伦理道德教育之间的异同,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45.
中国古代刑法学理的兴盛在先秦时代已始露端倪。当时的儒、墨、道、法等各思想流派都提出了自己的刑罚思想,其中以儒家"礼义教化"为重心的刑罚观和法家"重刑威慑"为重心的刑罚观的影响更为出众。尽管儒法两家在刑罚观上的偏重各有不同,但在基本的道德原则和政治理想上,两者还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246.
政者,正也     
贾士祥 《学理论》2008,(9):79-79
在既往的文章里说过,把道德视为治国之本,那是对道德作用的夸大。但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兴旺发达,又离不开“为政以德”,实现全民族道德素养的提高。儒家主张“德治”。怎么实现“德治”.孔老夫子讲了许多话,够得上最经典的,我觉得是这4个字:“政者,正也。”  相似文献   
247.
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看儒家生命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英 《理论探讨》2007,(2):55-58
儒家把闻道、行道作为人生价值的指导原则,“朝闻道,夕死可矣。”儒家的人生价值理想是“显身扬名”,以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来超越死亡。儒家尊重生命,但不认为肉体生命具有至上性。当维持生命和道义留存相冲突时,儒家的最终选择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是道德理想主义的生命价值观。  相似文献   
248.
追求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顺畅向来是儒家的信仰与目标。“和”是日本社会的最高价值,“以和为贵”是日本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和”的精神包含自制、互利互惠、宽容、淡化是非等内容。受这种精神的感召,日本社会对私人间或私人与公权力间的纠纷尽量避免以诉讼解决,而通过不破坏和谐的妥协方式化解。  相似文献   
249.
张兵 《理论学刊》2004,(5):97-99
《法言》是扬雄拟《论语》而作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其目的是标举儒学以纠绳诸子。然而仔细品读《法言》,其中也不乏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内化。实际上,儒道水乳融合、交互影响的特征贯穿了《法言》始末。把握这一线索,不仅有助于对扬雄的思想作出客观、准确的诠释,而且有助于对整个汉代思想史形成更为清晰、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50.
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多和社会赡养问题的突出,中华传统伦理资源中的孝规范被学界重新评价和认识。在已有的探讨中,学者更多关心的是孝规范的功用问题,孝文化的讨论很少跃升到义理层面。在对孝文化义理方面的探讨中,梁漱溟、冯友兰、陈寅恪以及当代新儒家、海外学者杜维明等人的探讨,给我们以启发,促使我们对孝文化批判以及孝文化本身进行新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