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47篇
中国共产党   91篇
中国政治   172篇
政治理论   47篇
综合类   8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赵刚  李江 《法制与社会》2010,(35):391-391
孔子、孟子和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观点和言论构成了先秦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石。儒家认为:“国富”是“兵强”的基础,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根本,有民才有国,民富则国富,并提出了“强兵以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2.
103.
本文从刑事政策的角度,对先秦儒家和法家思想中有关犯罪原因、犯罪对策等问题进行探讨,在比较儒家以德去刑与法家以刑去刑思想差异的基础上,认为二者在追求去刑的社会理想方面是相通的,而二者的不同刑事政策主张也在汉代以后也开始得到调和。  相似文献   
104.
虽然我们所处的是开放性的时代,但是中国社会依然是典型的东方伦理社会,儒家思想对社会结构、人伦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延续至今。礼学作为儒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约束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提高国民的文明程度,协调好人际关系,促成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需要深入研究先秦儒家礼学。  相似文献   
105.
河套二人台     
邹万银 《实践》2008,(7):54-54
河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先秦时期的戎、翟;秦汉时的匈奴;魏晋时期的鲜卑,之后的回纥、契丹、蒙古,以及汉族,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社会与经济的进步,并创造了这一地区悠久而独特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6.
诚信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儒家儒学思想中得到了深刻的阐发。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人都从自身儒家伦理观念出发,对诚信思想进行了或隐或显的表述。通过对其诚信思想的梳理与剖析,可以清晰地看到诚信理念由“信”到“诚”,再到“诚”与“信”一体化表述的发展历程,在内容上则表现为个人修养、人伦关系和政治层面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入与展开。  相似文献   
107.
由孔子、孟子所创的先秦儒家思想从哲学思想发展为治世之道,最终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道德教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先秦儒家注重将道德教化渗透到整个社会之中,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当面向全党全社会,营造浓厚氛围;先秦儒家注重"以艺施教",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当注重继承与创新,依托丰富多彩的载体和形式;先秦儒家注重发挥"礼制"的教化作用,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当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努力创建一种制度文化;先秦儒家在推行道德教化的过程中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始终着眼于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8.
<正>对于篆刻,我一直信奉"借古开今,情心为迹"的"教条"。在欣赏、阅读孙国柱的每一方印作后,方信我的"教条"并非"主义",乃是可以用刀证明的圭臬。  相似文献   
109.
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展现了不同思想流派在政治伦理问题上的方法、态度与主张。但因为都聚焦于“拯救乱世”,所以也就在不同的基础上产生了论辩性交往与思想融合的效果。在诸子政治伦理观念的论辩性交往中,不同的学派进行了学说上的接触,发生了概念的冲撞,形成了理论的冲突,但也形成了不同学派间的交流与渗透,并最终产生了立足于治国理政需要而由政治家评价和选择各家各派混合构成的杂家思想体系。杂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内容体系虽然在理论上还没有真正融合在一起,但就政策层面的作用而言,各家各派的政治伦理思想已经被实践应用的需求安排成了一个体系。  相似文献   
110.
李传玺 《民主》2014,(1):61-63
关于胡适,最大悬疑就是老先生的博士学位问题。余英时先生认为这是无中生有,是1920年左右梅光迪先生挑起的,由此看来,这应是哥大时先生酝酿文学改良和任叔永、梅光迪等先生论争留下的“隐患”。但不管怎么争论,关于他的学位论文却不可能存疑,那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83年上海学林出版社印行中文版时译名为《先秦名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