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7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8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61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138篇
中国共产党   219篇
中国政治   451篇
政治理论   198篇
综合类   37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58篇
  2007年   214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普遍认为,美国政府针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施加强有力的监管始于1887年联邦《州际贸易法》的制订和实施,该法也标志着美国政府的治理模式由有限政府逐渐向监管国家转型。一百多年来,学者们从各自学科立场出发针对监管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出现公共利益说、利益俘获理论和多元主义三种研究范式。各范式在概念界定和解释效力两方面各有千秋,从不同角度推进了对监管问题的研究,但也存在若干缺陷和不足。因此,回顾和评述一个世纪以来美国学界监管理论的路径演变及其重要文献,无疑将有助于理解美国历史演变的纵向线索,并对形成富于中国本土特色的监管理论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62.
新时代检察权的定位、特征与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权力结构的新调整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检察权的内涵和外延亦随之发生变化,法律监督的宪法定位更加鲜明。检察权要以代表公共利益为职责使命,以司法权与监督权的交互融合为基本属性,更要以检察审查为核心内容,通过促进其职能化、实质化,作为法律监督的重要支撑,贯通审查逮捕、审查起诉、诉讼监督等各环节、各方面。随着我国检察制度的基本成熟定型,可以提炼出检察权在制衡本质、主导功能、范围延展、客观公正立场以及运行机理等方面的特征,这是中国对现代检察制度的重要制度贡献,也是新时代检察工作发展完善的基本遵循。当前,检察机关的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法律监督总体布局已经形成,应当紧紧抓住检察审查这一核心内容,从不同维度推动检察权的发展完善,实现从"单一型"向"全面型"、从"管理型"向"保障型"、从"分散型"向"集聚型"、从"被动型"向"能动型"、从"审批型"向"亲历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63.
环境公共利益的界定涉及到政府经济项目的设置与实施。环境公共利益界定的标准适宜于采取形式合理性标准。界定方法采用系统化的专家咨询、民众听证和行政公益诉讼的方式。在民众与政府发生分歧的情形下,由法院裁判政府所设立的项目是否符合环境公共利益的要求。  相似文献   
64.
公共服务快速升级过程中,公共利益问题较为突出,需要引入媒体等外部力量进行监管。为了明确媒体的作用是否到位,文章以铁路客运升级为例,在构建统一的公共利益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使用内容分析法从报纸媒体关切的角度展开了探讨。结果表明,报纸媒体对公共利益的关切呈现出了典型的失衡性特征:在公共利益内容方面,关切的主要是国家/政府的利益;在公共利益冲突方面,关切的主要是铁路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冲突;对于公共利益重构,也是以铁路企业为中心的。上述失衡不利于公共利益问题的解决,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65.
《北方法学》2022,(2):76-90
无论是世界主流立法例,还是从损害的属人性要求出发,社会组织都不得以生态环境受损为由请求污染者直接承担赔偿责任。我国《民法典》虽然在侵权责任编中确立了普通环境侵权和生态环境侵权的二元模式,但是并不意味着社会组织有权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诉讼。环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之时,应当明确区分为造成社会公众具体损害的情形和仅造成生态环境自身损害的情形。前者可以由社会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后者则可以由监管机关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等,社会组织对此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缺乏正当性。确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诉讼二分论,可以明确社会组织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也可以赋权社会组织在行政机关不作为时可以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66.
国家对公民在法定职责、法定义务之外,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挺身而出的见义勇为行为,依法予以保护,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依法予以保障,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难给予必要帮扶。为切实解决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实际困难,进一步做好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67.
《公安研究》2012,(2):93-93
闫德民在《学习论坛》2011年第5期撰文认为,利益冲突是权力道德伦理视域中的利益冲突,亦即公共权力主体自己或者特定关系人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对抗、抵触、背离,主要有交易型、影响型、旋转型和集团型等四种类型。利益冲突是滋生腐败的重要根源。防止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68.
从本阶段试点来看,由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在完善行政诉讼架构、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监督政府依法行政、强化行政检察监督工作、为全面推开行政公益诉讼提供参考样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的行政公益诉讼还依然存在案件范围过于狭窄、线索发现及转化机制不畅、诉讼类型选择标准不明、诉前程序与诉讼程序对接不完善、检察机关诉讼地位不明、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机制不完善、举证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撤诉规则有待厘清、判决的履行与执行存在障碍等多方面问题。上述问题需要在下一步立法中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69.
王莹 《人民论坛》2012,(20):100-101
知识产权私权化扩张导致知识产权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知识产权赖以产生的道德基础开始动摇、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受到批判,甚至有学者提出反对知识产权的思想。明确以公共利益为前提的知识产权平衡保护机制,反对知识产权私权化扩张,推进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民主化进程是知识产权回归其初始目标、保证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0.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民事公益诉讼制度首次作出了规定,但是,就民事公益案件的范围规定而言并不全面,需要将来继续完善。遵循纯粹公共利益和私益附带公益这两条界定民事公益案件的标准,拓展民事公益诉讼的范围,将更多符合标准的案件,如垄断、不正当竞争、价格违法等公益违法行为也纳入到民事公益诉讼的范围之中,已成为现阶段充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