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篇
  免费   13篇
世界政治   14篇
法律   333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52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19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01.
片面共犯问题的理论缺陷与立法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片面共犯是客观存在的犯罪情形,但我国立法对此处于两难境地,片面共犯不属于共犯,应当在立法上专门作出规定,其存在范围有片面的帮助犯、片面的教唆犯和片面的实行犯.  相似文献   
202.
近年来,我国的赌博现象有愈演愈烈之趋势,并且出现了网络赌博等新型犯罪形式。尽管我国在2006年的《刑法修正案(六)》刚刚修订了赌博罪,但是仍不能解决现实中繁杂的赌博犯罪问题。本文以赌博罪的罪名、网络赌博、赌博罪的共犯为视角对我国现在的赌博犯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3.
教唆犯罪是犯罪之一种,指行为主体因教唆他人实行犯罪从而触犯刑事法律,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教唆犯罪是刑法理论中最难,最复杂的研究理论之一。本文从若干方面对之进行再思考,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希冀理顺一下教唆犯罪中的若干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204.
区分制是相对于单一正犯体制而言的一种共犯制度模式,其特点在制度外观上表现为在总则中为参与犯设定专门的处罚条件,在制度内涵上表现为将参与犯与实行犯区别对待。在大陆法系国家,区分制共犯制度模式有区别参与犯样态规定处罚条件,对应规定个别化处罚原则、区别参与犯样态规定处罚条件,等价处罚、统一规定参与犯处罚条件,等价处罚、统一规定参与犯处罚条件,按照参与性质和作用确定处罚等具体立法样态;主要英美法系国家的共犯立法也属于区分制模式,其通过未完成罪和狭义的共犯两种不同的刑事责任原则为参与犯设定处罚条件。  相似文献   
205.
由于同时涉及共同犯罪和犯罪停止形态,部分参与者的谋而未行属于何种犯罪停止形态存在较大争议。通常共谋人的犯罪停止形态是相同的,但特殊情况下,应承认部分共谋人的犯罪停止形态可以具有特殊性,这既是刑事政策的要求,也符合共犯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206.
我国刑事立法是直接将共同犯罪限定于故意犯罪范围 ,而台湾刑法、澳门刑法没有规定共同犯罪概念 ,理论上认为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某个特定犯罪。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在狭义上使用共犯术语 ,因此 ,往往没有规定共同犯罪的概念。尽管存在上述差别 ,但不同国家和地区刑法规定与刑法理论都注意到了罪刑相适应原则在共同犯罪中的体现 ,并且在共同犯罪内涵认识上 ,都体现了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7.
必要共犯理论是德、日刑法共犯理论中的一个问题,该理论是与德、日的刑法理论体系相契合的,有着其鲜明的特色,必要共犯理论与我国的共同犯罪理论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对此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8.
“陷害教唆”之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刑法对“陷害教唆”行为没有作出明文规定 ,学者也鲜有论及。本文以为“陷害教唆”行为应纳入刑法规制的范畴 ,但“陷害教唆”行为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属于共犯的教唆之中。立法有必要对此行为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209.
作为一种修正的构成要件形式,共同犯罪因其内涵的复杂性和存在的广泛性而倍受理论界所关注。共同犯罪的立法理由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完备刑法体系的双重需要;我国现行刑法典的立法体例使得共谋共同正犯具有了存在的空间和价值;同时,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赋予了共同犯罪日益崭新的内容,对单位共同犯罪应当予以承认;共同过失犯罪则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实际意义而不宜提倡。  相似文献   
210.
严格确定贪污罪的主体范围,对贪污罪的定罪与量刑是一个质的把握。只有准确打击对公职人员廉洁形象造成重大毁损的贪污犯罪,才能及时修复和树立国家机关在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和威信,并及时挽回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损失,才能有效地遏制和扑灭腐败的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