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04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34篇
各国政治   100篇
工人农民   52篇
世界政治   33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2篇
法律   3397篇
中国共产党   1277篇
中国政治   2384篇
政治理论   902篇
综合类   2051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209篇
  2022年   249篇
  2021年   307篇
  2020年   302篇
  2019年   221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378篇
  2014年   877篇
  2013年   692篇
  2012年   813篇
  2011年   754篇
  2010年   763篇
  2009年   747篇
  2008年   827篇
  2007年   677篇
  2006年   499篇
  2005年   450篇
  2004年   327篇
  2003年   315篇
  2002年   253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论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民族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 理与当代中国民族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具有鲜明 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2.
一、工程性移民安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国策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推进,西部地区成为经济发展新一轮开发开放的重点地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工程的实施是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外在推力。但在这一地区开发开放过  相似文献   
143.
政府回应的理论分析及启迪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 :“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目标 ,也是增进政府责任性、回应性的重要途径。切实贯彻全会的精神 ,增进政府回应性 ,需要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从政府管理理论的发展和行政管理模式嬗变的角度 ,对政府回应理论作一般性的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增进我国政府回应性作初步的探讨。一、政府回应的理论分析自 80年代开始 ,西方一些国家为使政府管理现代化而提出了增进政府的责任性、回应性和效率的改革目标 ,后逐渐成为各国行政改…  相似文献   
144.
孔子乐教思想的革新性,表现在以人为本与以社会为本位,“宽则得众”的民主精神,立论的思辨性和首开我国教育探索学习心理先河等四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值得后人珍重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5.
和谐社会构建中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基本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和谐社会,要增强政府回应性.增强政府回应性,要求建构有效的、完备的政府回应机制,政府回应机制建构的基本维度包括:不断拓展回应领域,不断更新回应方式,不断优化回应流程.  相似文献   
146.
我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使得府际争议的求解鲜有头绪。行政主体间性的提出基于行政主体范式和主体间性理念,应用于公共行政之府际关系领域。行政主体间性倡导理性、创制规则,尊重多元行政主体的独立性,破除行政级别窠臼以实现多元行政主体间的全方位交流和多元政府间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7.
析公共政策话语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正联 《理论探讨》2006,(4):133-134
从符号信息角度看,公共性、计划性、可理解性、认同性和强制性构成了公共政策话语的基本内涵,正是这五个因素在某种意义上造就了特定的公共政策话语系统和特定的公共政策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48.
《求索》2021,(5):119-128
  相似文献   
149.
互联网党建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勇于自我革命的主动选择。研究互联网党建的逻辑理路和框架指向,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重点阐述互联网党建作为分析性框架的提出与展开过程,以理论逻辑、内容逻辑和现实逻辑作为观察视角,探究互联网党建的内在要求、实践参照和本质特征,回答互联网党建为何重要、如何开展、有何特点的问题。建立互联网党建的全局性视野,推动党建工作的迭代性和数据化建设,构建互联网党建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0.
1980年代末开始,述评性学术翻译应运而生,以弥补移植性翻译的三种局限:难以应对文化背景的未及性,移植性翻译与学术研究之间的某种内在紧张,移植性译者缺乏消极自由.如果从解构主义路径突破这些局限,容易否定平等对话和重叠共识,导致话语霸权.基于构述法的述评性翻译有助于厘清翻译内容的文化语境,赋予翻译者更大的、合法的言说自由,发挥研究与翻译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