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6篇
工人农民   21篇
世界政治   6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5篇
法律   446篇
中国共产党   277篇
中国政治   520篇
政治理论   134篇
综合类   34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张玉婷 《工会博览》2008,(12):100-100
20世纪90年代,台湾崛起了一种新的舆论形式——电视谈话节目,此形式在台湾地区的电视传播史上创造了无以匹敌的低成本高收益的奇迹,并制造了相当的舆论影响力。本文以台湾电视娱乐节目为重要研究对象,并且以《康熙来了》为例分析台湾电视娱乐节目在当今社会如何做到如此成功,并想通过此分析为大陆地区电视娱乐节目提出借鉴方法,使我们的娱乐节目能够去粗取精,做到更加成功。  相似文献   
222.
阮占江 《法人》2009,(12):94-95
2008年发生的辽宁西丰县委书记派警察进京抓记者事件,在震惊全国舆论的同时,也让事件的主角——法制日报社主办的《法人》杂志,高调进入社会各界关注的视野。凡事皆有因果,虽然西丰事件已过去一年有余,但西丰事件其实只是一个表象,支撑表象浮现于公共关注视域的是,《法人》作为法制日报社创办的一份面向海内外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的经济法律类月刊一贯坚持的追求与主张,那就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全面推进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切实关注广大企业家生存、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223.
《台声》2004,(5):92-92
项目行业:旅游类 项目名称:笔架山风景区经营权出让 项目内容:笔架山风景区从事旅游区的管理和旅游产品开发,现在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开发潜力巨大。目前年接待游客35万人以上,年收入2500万元以上,经营前景  相似文献   
224.
《城市党报研究》2004,(6):40-41
都市类报纸趋同化现象已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对于如何消除这一现象,也见仁见智,下面笔者谈谈个人看法。趋同化的表现和后果趋同化的表现首先是报纸性质与定位趋同, 竞争最激烈的报纸是新生的都市类报纸。如在杭  相似文献   
225.
《党课》2008,(4):76-77
尽管日本的国会议员、大小党魁、政府首脑和内阁成员中腐败案件时有发生,但日本却拥有一支比较清廉、精干的业务类公务员队伍。日本政府之所以能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拥有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26.
析当前法律类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中国法律人才的需求状况及中国法律教育在数量与层次方面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法律类高职教育的发展困境,对法律高职教育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针对当前法律类高职院校发展困境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227.
海德格尔的技术观对发展伦理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在追问"技术之本质"时指出:技术时代的"危险"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作为此在的解蔽之"命运".由于技术这种解蔽方式遮蔽了其他方式,因而此在的"存在"被遗忘了.这种回到人的本质处去思考技术的做法,对发展伦理学的启示在于:生存危机并不在于技术本身.发展伦理学不直接批判技术,而是以发展观问题为核心,对人类自身行为根据进行价值批判.  相似文献   
228.
陈曙光 《前沿》2006,42(7):43-45
陈芬博士在《实践视域中人的本质》一文中提出:“具体实践中产生的社会关系区别了人与人”。在这里,陈芬是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个体本质。我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群体本质更为合理。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的类本质即“自由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只能区分人类与其它物类;人的群体本质即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能区分此群人与彼群人;人的个体本质即作为实践动因的“人的需要”才能区分人与人。  相似文献   
229.
刘怡  薛萍 《理论前沿》2006,486(21):23-24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共同的类的认识到揭示出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再到现实的、具体的“个人”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即从赞同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到清算、批判、摆脱费尔巴哈哲学,确立、阐发自己新哲学世界观的过程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230.
本文以《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一)》为基础,选择性地运用该指标体系中的一些具体指标,尤其是表征科技创新程度的质量类指标和表征专利在经济活动中作用的价值类指标,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专利状况,为专利以及科技经济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显示构建该指标体系的意义并实际检验各指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