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27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9篇
工人农民   87篇
世界政治   489篇
外交国际关系   39篇
法律   9516篇
中国共产党   1079篇
中国政治   3580篇
政治理论   403篇
综合类   3176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93篇
  2022年   227篇
  2021年   266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211篇
  2015年   484篇
  2014年   1428篇
  2013年   1302篇
  2012年   1311篇
  2011年   1508篇
  2010年   1426篇
  2009年   1569篇
  2008年   1557篇
  2007年   1253篇
  2006年   934篇
  2005年   808篇
  2004年   907篇
  2003年   653篇
  2002年   625篇
  2001年   469篇
  2000年   338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传统的侦查定式——“侦技分开”,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它违背了科学的认识规律,导致刑事技术人员不足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还使侦查人员的知识结构产生重大缺陷。这种僵化的侦查定式应被一种新的科学的侦查思路——侦技合一所取代,这种取代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2.
53.
2002年4月5-8日,全国律师涉外仲裁法律业务培训班在北京隆重举办,近4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律师踊跃参加了此次培训班。此次培训班由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和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联合举办。  相似文献   
54.
自经历70年代犯罪高峰以来,美国的刑事司法体系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警务模式、刑事审判、刑罚执行等各个领域在指导思想,基本理论以及具体的工作方式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各项改革措施纷纷出台。替代监禁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各州地方法院刑事审判改革的一项比较成功的举措。  相似文献   
55.
推进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制度,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和迫切的现实需要。从理论基础上看,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刑罚观、行刑社会化理论、两极化的刑事政策理论、监狱行刑悖论、刑罚的经济性理论等的支持。从现实依据上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监狱拥挤和减少行刑成本、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适应国际行刑趋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6.
2001年7月5日,河南省商水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内国徽高悬,庄严肃穆。  相似文献   
57.
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生效并有效发挥作用之前 ,巴勒莫公约将是国际社会最为重要的打击腐败犯罪的国际公约之一 ,也是目前我国打击腐败犯罪 ,阻截“三外潮”所能利用的最有力国际法资源  相似文献   
58.
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民愤与审判之间一直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紧张关系。民愤的发生发展有其独特的心理机制,而两面性则是其固有的基本属性。因此它对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对刑罚的道德目的和实用目的甚至对整个刑事法治的影响都是利弊同存的,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民愤在审判中的作用都是不足取的。理性的态度应当是审慎地进行制度上的设计与完善,以让民愤扬长避短,帮助实现审判的公正。  相似文献   
59.
刑事政策对刑事审判的意义重大,它不仅影响刑事审判的价值目标取向,而且对刑事审判具有强力的制约作用,同时其精神也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题中应有之义。但重刑的、非理性的、越位的刑事政策会导致审判活动偏离刑事司法价值,造成司法不公,破坏诉讼法治。当前,应着重对刑事政策重新定位,使刑事政策沿着法治化的轨道运行。重塑刑事政策的价值观,恢复公正的刑事审判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0.
完善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的若干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社会(性质)犯罪是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有组织犯罪,该犯罪具有犯罪活动的组织性、犯罪目的的特定性、犯罪活动的腐蚀性、犯罪行为的破坏性等特征,社会危害性极大。我国1997年刑法首次对其进行规定,使反“黑”终于有法可依。然而,由于经验的不足,反“黑”刑事立法和对策设计尚有许多缺陷。根据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从实体法与程序法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