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2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75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1512篇
中国共产党   182篇
中国政治   309篇
政治理论   51篇
综合类   38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正毒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严峻的现状①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应当坚持从严打击的方针。死刑作为最严厉的一种刑罚,是遏制毒品犯罪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新《刑事诉讼法》及两高三部"两个证据规定"②明确"证据标准"和"死刑适用标准"的背景下,检察机关在办理毒品案件特别是死刑案件时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并探索办理毒品犯罪死刑案件的应对策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办理毒品死刑案件要牢固树立人权意识2012年,"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写入《刑事诉讼法》。随着人权保障理念的深入和对死刑理性认识的深化,从严控制死刑适用的政策调整迹象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102.
以个案裁判的证成为主线进行考量,在药家鑫案判决形成中,裁判事实中的犯罪主体主观恶性和法规范适用裁量两方面均缺乏论证。裁判的量刑没有能充分考量犯罪事实和法规范作为裁判理由,而是被动地寻求社会公众的意见支持,屈从于社会偏见的压力;因而没能成为一个在判决形成上有效证成、产生良好社会效果且能被普遍接受的裁判。  相似文献   
103.
近年来,随着许多西方国家死刑废止潮流的袭来,死刑的存废问题再度被推上争论的高峰。而在死刑是存还是废的这一尖锐问题上,除了相关权力机关在立法上能够做出决定外。不得不承认的是,民意对死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我们国家死刑民意究竟是倾向于存还是废?我们通过对安阳市滑县地区进行死刑的民意调研,来研究分析我国死刑民意的倾向。然而在对待死刑民意上,我们不能盲目否定死刑民意,当然也更不能不顾一切地听从民意。我们要辩证地对待死刑民意,正确地引导民众对死刑观念的转变。使符合人类文明的、科学的死刑观在民众心里扎根,只有这样,我国才能汇入不可阻挡的死刑废除的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104.
在死刑终将废止已成为学界共识的背景下,针对我国职务犯罪的实际情况,由于社会观念及现有法律制度规定等多方面的原因,职务犯罪死刑在我国今天及以后的一段时间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我们仍须在死刑控制背景下不断完善立法,严格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死刑的适用标准,加强体制建设,逐步减少职务犯罪死刑的适用,在死刑废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105.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应放在以情绪管理为重点、各级管理者普遍参与的大政工格局中.情绪管理的方法和可供选择的路径可归纳为三点:一是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可能刺激员工负面情绪增长的因素;二是在各种工作过程中帮助员工消除或减少负面情绪的滋长;三是通过外围工作营造减小压力、疏导情绪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06.
孙靖 《法制与社会》2011,(19):285-286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严厉的刑罚——死刑,关于其"存"与"废"的问题,早已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争议,主张废除死刑的学者有之,主张保留死刑的学者亦有之。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废除死刑的呼声越来越高,当今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废除了死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废除死刑是大势所趋,是必然的,合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107.
我们谴责酷刑重典,但也必须认清唯有重典才能最有效的控制犯罪的事实。为了社会的平稳,废除死刑不可一蹴而就,循序渐进地让刑罚朝着宽缓的方向改进,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的法律意识,才是我国刑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08.
白琼英 《公民导刊》2011,(11):26-27
居正是同盟会元老,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之一,1931-1946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1936年,居正在《中华法学杂志》第一卷第四期发表《死刑存废论》一文,提出了自己对死刑存废的观点。居正通过考察当时世界多国刑法规定与刑罚实践和我国法制中有关死刑的历史,提出减少死刑种类直至废止死刑,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是人类进步的标...  相似文献   
109.
"罪行极其严重"是我国死刑适用的基准,但其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又缺乏实质的内核导致其限制死刑功能的阙如。鉴于其与国际公约对死刑适用"最严重罪行"的标准相距甚远,有必要引入"致命的故意犯罪"作为其实质内核限制死刑的适用范围。据此,我国刑事立法应删除不符的死刑罪名和死刑适用情形;刑事司法应坚持以"致命的故意犯罪"作为死刑适用的底线。  相似文献   
110.
死刑是最严厉的刑罚.检察机关对死刑案件的质量问题高度重视。公诉部门在办理死刑案件时应充分发挥职能,切实把好死刑案件的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适用法律关.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严格依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为不断改进工作.落实客观性证据为核心的公诉审查模式.进一步确保死刑案件质量,笔者在对浙江省湖州市死刑案件公诉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死刑案件公诉工作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