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12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47篇
中国政治   68篇
政治理论   24篇
综合类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王宪章 《奋斗》2014,(12):56-58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科学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一、《资本论》的写作背景1.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2.
“过度加班”,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派生出的一个毒瘤,对它我们似曾相识。曾经,资本家就是以这种手段来赚取工人剩余价值的。如出一辙的经营模式,让我们猛然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改头换面的资本家又悄悄溜回到我们身边,并且正在故伎重演。面对企业工人不堪重负的劳碌和不得不为的生存状态,我们的心情十分沉重。  相似文献   
53.
面对国内外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流派。不约而同地宣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过时”,全球化下引入的外资越多对利益的分享越不公平等观点。本文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出发,结合当代剩余价值的特点,探究不同条件下的国内、国际剩余价值的分享,逐步表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54.
王慎之 《奋斗》2001,(5):39-40
凡是学习过政治经济学习的人,都熟知劳动价值论。按照列宁的说法,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石。那么,劳动价值学说就应该是基石的底座。人类社会到处都弥漫着劳动的思索,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我们都必须坚持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55.
当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化批评者斯拉沃热·齐泽克现任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长期以来一直在美、英、法等国高等学府任访问教授,从事后现代理论和大众文化研究,擅长于运用黑格尔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拉康的心理分析来阐释当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现象,其多产的学术著作、犀利的思想和天马行空的风格引起各国学者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今年1月26日,他在《伦敦书评》上发表的《工薪资产阶级的反抗》一文从分析  相似文献   
56.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劳资矛盾趋向于明显化与激烈化。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透过我国劳资矛盾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不断挖掘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于缓解劳资矛盾当代价值,不仅有利于我们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7.
科学的实践观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无论是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还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都是在科学的实践观的逐步确立、指导和影响下形成的。正是在科学的实践观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界定、关于实践的辩证理解启发下,马克思恩格斯才逐步地制定出社会存在概念,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正是由于科学的实践观对劳动实践主体、过程和因素的透彻分析,使得他们从劳动中划分出抽象劳动,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也正是根据科学的实践观所揭示的实践的基本内容、特点和主要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阐发了关于人的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相关原理。  相似文献   
58.
《资本论》是马克思花费了40年心血写成的科学巨著。第一卷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共有7篇,25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简单商品生产为对象,分析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形式;第二部分叙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部分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论》第二卷研究的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其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共分3篇、21章。第一篇分析资本流通的形态及循环,第二篇分析资本周转,第三篇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三篇分别着重分析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运动形式。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共分七篇。第一篇叙述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第二篇接着叙述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不同产业部门的资本家共同分享剩余价值;第三篇揭示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第四篇叙述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如何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从而剩余价值在工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之间得以分割;第五篇叙述利润又如何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从而剩余价值又在银行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得以分割;第六篇叙述超额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地租,从而导致土地所有者也来瓜分剩余价值;最后第七篇通过总结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  相似文献   
59.
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重大论题。认为先进企业的超额剩余价值只能来自于落后的企业,或者认为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等观点都不恰当,没有厘清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超额剩余价值不仅来自于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所产生的非均衡状态,还来自于一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产生的非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60.
专利壁垒有两点区别于传统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一是它不仅出现在跨国贸易的流通领域,而且存在于一国的产业领域;二是专利壁垒表面上是为阻止竞争产品进入专利保护地域,而实质上是为保护专利产品市场,拉动专利产品生产规模,使专利权尽可能实现价值增量,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因此,专利壁垒具有剥削性.通过创新型劳动的价值计算、创新型劳动与剩余价值的形成、专利壁垒与剩余价值的实现等方面对专利壁垒的剥削性加以剖析,提出专利壁垒的应对方略不仅要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着手,更应当从构建和谐共赢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大视角着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