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45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2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本文从中国乡村治理者身份制度及相应的村治模式变迁的长时段视野,分析村干部的制度身份定位与治理模式选择。中国历史上在不能实现官僚化、科层化的乡村治理体制的背景下,以绅士制度和职役制度为基础,在实践中形成了“乡绅—乡役”组合身份治村模式,弥合了乡役治村的身份困境。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立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和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干部与治理的制度经验,借鉴“组合身份治村”模式,完善“村干部”的身份制度,综合增强村干部身份的政治属性和行政属性,探索“政治—行政”的融合身份治村模式,是可行的善治之路。  相似文献   
112.
田兆阳 《新视野》2006,4(4):40-42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应是从管制型为主政府向服务型为主政府的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公职人员首先要弄清我国政府管理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源权力的真正来源,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动员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忠实地为人民办事实,做“社会的负责的公仆”。  相似文献   
113.
居住权探析     
居住权起源于罗马法,后为欧陆各国民法典所承袭。本文根据物权法的发展趋势,就居住权是房屋这一财产在财产体系中的地位提高的必然反映、居住权有利于提高房屋的利用效益、有利于发挥家庭职能等几个方面说明了在我国物权法中确认居住权这一物权形式的必要性。因此,设计出一个适应我国国情的居住权制度,是制定我国未来民法典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14.
我国《物权法》中地役权制度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物权法》关于地役权的规定深受土地公有制、房地分离制度以及多元化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的影响。在理解地役权的客体、设立主体、从属性等问题时,绝不可生搬硬套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立法或学说。另须注意的是,地役权只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属概念,其由土地役权和建筑物役权两个种概念抽象而来,而土地役权或建筑物役权之下则包含形形色色的像通行权、汲水权、眺望权、建筑支撑权之类的内容。因此,在理解地役权制度时,须同时并用具象分析、抽象分析这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5.
本文从水资源公物这一特殊属性出发,重新解释了水资源上的权力结构.水资源所有权人基于法律容忍水使用权的正当性在于公物制度,而水使用权在性质上首先是一种公法役权,但水使用权的公法属性并不妨碍其私法上的财产地位.基于水资源的公物属性,国家对特别使用采取了许可主义,以保障水资源能被用于公共目的.如果许可是不可撤销的,被许可人取得的权利地位就是一种用益物权,但如果许可是可以撤销的,则只是形成了一种民法上受保护的财产地位.同样,基干水资源的公物属性,宪法限制了水资源上诸多的权利,在制度保障与存量保障上都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16.
中国传统交通思想中的几个基本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思想文化的角度 ,梳理了中国人所熟悉的一些说法 ;着重分析了中国传统交通思想中七个基本观念 ,对这些基本观念的含义、作用以及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目的是剔除糟粕 ,吸取精华 ,古为今用。同时也为中国交通思想史的撰写进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17.
居住权的源流及其立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居住权起源于罗马法 ,后为欧陆各国民法典所承袭 ,从该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轨迹可以探求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尤其是居住权沿革的中断更是为我国物权立法的理性选择提供了分析材料。居住权制度确有一定的价值和社会意义 ,但也不得不对下列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思考 :居住权是否能融入现有的制度框架体系 ;居住权沿革的中断原因在我国是否也存在 ;制度的社会需求度 ;制度创立的社会成本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