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07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66篇
各国政治   90篇
工人农民   271篇
世界政治   48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0篇
法律   8625篇
中国共产党   7594篇
中国政治   10966篇
政治理论   2575篇
综合类   5857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523篇
  2022年   615篇
  2021年   713篇
  2020年   620篇
  2019年   300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312篇
  2016年   600篇
  2015年   1664篇
  2014年   3649篇
  2013年   2425篇
  2012年   2443篇
  2011年   2603篇
  2010年   2430篇
  2009年   2446篇
  2008年   2674篇
  2007年   2238篇
  2006年   2302篇
  2005年   1523篇
  2004年   1587篇
  2003年   1287篇
  2002年   1083篇
  2001年   1057篇
  2000年   958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方略的提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国家根本大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2.
对城市竞争力的认识,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思维理念。这种理念的变更与演进,反映了城市发展的规律。在当今城市化发展的新时代,思考城市竞争力的问题,必须探索新的思维视角,进行理念创新。1.全球化观念。现代城市发展的资源配置是在全球化条件下进行的,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平台,由城域扩展到区域,由地区延伸到国际。城市发展水平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03.
从纵向来看,邓小平的科技意识有一个萌芽、成熟和提升的过程;从横向来看,邓小平科技意识包括科技认知、科技情感和科技意志三个方面。邓小平的科技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4.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较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建设节约型社会,除了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全民动员之外,还需要法治和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05.
随着军队现代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位置和矛盾越来越突出,部队一大批职工有待下岗转行,向社会上过渡,其中他们的再就业以及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问题,都需要军队人事劳动工作及时的跟进。福建省军区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得到福建省政府、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助与支持,工作从无序走向有序,许多推行新的制度得到大家的认可与拥护,取得很好的成效。请看——  相似文献   
106.
梁守兰 《工会论坛》2005,11(6):9-11
为了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当前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革教育体制,建立学习型社会;发挥高校优势,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07.
面对WTO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与外省、甚至国外的人才竞争 ,作为领导干部 ,一定要结合山西的省情 ,不仅要爱惜人才 ,还要孜孜求才。求得人才 ,就得用好人才。开发使用人才资源 ,重在坚持 ,贵在行动  相似文献   
108.
109.
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民愤与审判之间一直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紧张关系。民愤的发生发展有其独特的心理机制,而两面性则是其固有的基本属性。因此它对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对刑罚的道德目的和实用目的甚至对整个刑事法治的影响都是利弊同存的,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民愤在审判中的作用都是不足取的。理性的态度应当是审慎地进行制度上的设计与完善,以让民愤扬长避短,帮助实现审判的公正。  相似文献   
110.
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才培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上,因材施教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它强调把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教育的核心所在,确保教学的成效能落实到个别的学生身上。本文拟就高校人才培养与因材施教原则的关系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