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7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22篇
世界政治   4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848篇
中国共产党   165篇
中国政治   429篇
政治理论   73篇
综合类   50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241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222.
223.
当代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而党的问题关键在党内民主如何。历史证明,党的重大决策失误、腐败现象泛滥以及其他许多复杂问题难以解决,就其内在的深层根源来说,几乎都与党内个人专断而无充分民主有关,在新的历史时期,能不能在党内充分发展民主,  相似文献   
224.
举证责任是举证责任转移的前提和基础.从举证责任自身结构上分析,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转移可分为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转移和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转移.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转移实质是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一种动态分配.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动态条件主要是确立证明标准和证明距离.法官在行政诉讼中应正确理解行政诉讼举证的分配原则,并对举证责任转移履行阐明义务.  相似文献   
225.
量刑活动与定罪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量刑事实的构成、量刑证据、量刑事实的证明要求以及量刑事实的运用等不同于定罪事实。量刑事实的证明一般奉行"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罪重事实的证明应达到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罪轻事实的证明达到优势证据标准即可。  相似文献   
226.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应对自己的主张包括反驳对方的主张提出相应的证据证明,这是当事人追求胜诉的基本要求。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  相似文献   
227.
随着劳动法律体系的日趋完善,工会在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权利也越来越多,但是相应的证明义务却有所缺失,导致工会维权职能受损,这是由工会组建者的失格、工会干部地位的依附性、工会经费来源的矛盾性以及法律条文的模糊性等原因造成的。但不可否认,工会具有自身的先天优势,只要我们加强工会的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能力,落实支持工会证明效力的配套规范,加大工会调查取证的权限,加强工会自身的组织和作风建设,就一定能更好地发挥工会的维权职能,切实地为广大劳动者谋福利。  相似文献   
228.
《今日上海》2009,(3):45-45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关于用人单位依法实施裁减人员报告的通知》。通知规定,用人单位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员方案时应提供4项材料为:《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和《工会法人资格证书》复一口件,未建立工会组织的,出具全体职工签章推举产生职工代表的证明材料;工会代表或者职工代表个人资料,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岗位职务和劳动合同期限等;企业制定的书面裁员方案,包括企业裁员人数、  相似文献   
229.
对民事诉讼证据概念和分类的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诉讼证据是诉讼活动的核心,但目前人们对诉讼证据概念的理解尚不尽一致,法律对诉讼证据的分类也存在某些问题,从而影响了当事人运用和法院审查判断诉讼证据。本文认为,民事诉讼证据就是民事诉讼案件证明的根据,应与民事诉讼案件证明材料有所区分。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对民事诉讼证据重新进行分类,确保分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230.
刘顺彬 《法制与社会》2010,(29):271-271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存在着一味强调证明标准的客观性、忽视了司法人员的主观意思状态的问题,忽视了实践中法官的因素,有可能导致法律与实践脱节。本文认为应当重塑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运用法官依内心确信对证据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