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32篇
中国共产党   330篇
中国政治   282篇
政治理论   199篇
综合类   13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就和发展挑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反过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间包含四重互动关系:"思想源于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是以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为前提的;"思想解释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反思,是对中国道路的理论自觉;"思想批判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批判;"思想引领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实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社会发展理想目标的"顶层设计"。这四重关系构成了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法视角。  相似文献   
52.
彭劲松 《唯实》2001,(2):9-12
要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理论成果是什么 ,答案自然是邓小平理论。要问这个最大理论成果的最集中的代表是什么 ,答案恐怕只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不仅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而且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与创新的典范。一、从历史观的高度来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 ,即其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融为一体的 ,这一特点在《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反杜林论》等经典著作中都得到了…  相似文献   
53.
尽管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立足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立场深刻地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也确实揭示了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的一些内在悖论,但由于此时缺乏应有的经济哲学的基础理论,他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市民社会的经济属性和经济规定,因而也还没有真正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理念。就此而言,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只是"颠倒"而非"超越"了黑格尔哲学。重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想史地位,对于准确把握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脉络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4.
"塔克-伍德命题"引发了人们对"资本剥削劳动是否不正义"的争论,揭开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序幕。在这场争论中,分析马克思主义内部形成了以"现实唯物主义"为标准认为马克思反对"资本剥削劳动不正义"的"反对派"和以政治哲学的最高价值为标准认为马克思赞同"资本剥削劳动不正义"的"赞同派",从而产生了所谓的"马克思正义悖论"。"马克思正义悖论"的实质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二分,是抛弃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造成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事实描述和价值判断的割裂。解蔽"马克思正义悖论",重构马克思政治哲学,需要回到马克思理论的自身逻辑,在内容、方法和本质上还原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原貌。  相似文献   
55.
56.
郑建 《前线》2014,(3):52-56,58
01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历史的考察要从实践的观点出发“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  相似文献   
57.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把执政为民提到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的位置和高度,是《讲话》非常突出的亮点,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它昭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相似文献   
58.
《同舟共进》2014,(4):91-92
江苏南京王洪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我对《同舟共进》开始引起注意,是因为在其他报刊上看到有大量转自贵刊的文字。在我平日阅读的十几种刊物中,贵刊的表现尤其出色,皆因你们有与他人不一样的核心竞争力: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历史进程中敢于放言,又能把握底线,文史类文童对历史的谜团、疑云能给予实事求是的揭秘,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鲜明,趣味性强。另外,杂志容量大,几乎每篇文章都能把问题说深、说透,因此有分量的文童多,  相似文献   
59.
让国家回归社会——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社会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家与社会学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简而言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寻找这块基石就是从研究国家社会关系开始的。马克思首先研究国家与法,试图以此来揭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结果他发现,国家与法的谜底不在国家本身,而在市民社会之中,于是他转向对市民社会的研究。但市民社会的谜底也不在社会  相似文献   
60.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议总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位有关.回应科学的客观性要求,体现人和社会历史独特性的历史性思维,二者的结合促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这二者也正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背后的学术动机.在理论结构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包含一个"前提一理论(纲领)一解释"的架构.呈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考的表述逻辑.在理论性质上,历史唯物主义则具有科学、哲学的二重性.这一二重性也预示着历史唯物主义未来发展的二重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