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15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65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无讼"是孔子儒家文化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中华数千年封建社会中影响了不仅儒家学派,也使这种观念倾彻于朝野内外。儒家文化是无讼观念的思想根源之一。传统中国文化上对"讼"的看法为"无讼""贱讼""息讼""恐讼""厌讼",儒家思想、官方思想及百姓思想上对待"讼"的态度都是消极的,这种消极实难从内容上加以区分,但却是有一定的逻辑在其中的。儒家的"无讼"观念影响了官方;官方思想中以"息讼"为目标,"贱讼""厌讼"的态度;百姓受官方影响,其实同样也是"贱讼"的,于是达到了一种"恐讼""厌讼"效果。  相似文献   
152.
我国古代官方的“息讼”和民间的“恐讼”意识 ,从反面折射出经济考虑在我国古代民事诉讼中的权重。同时 ,我国古代民事诉讼也不乏诸如受理、审判和执行期限的制度设计。但在考察我国古代民事诉讼中的诉讼经济观时 ,要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 ,既要看到它符合程序正义的积极方面 ,又要对它的消极表现和负面效果予以清醒的认识 ,并对其进行现代化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53.
韩冰 《前沿》2005,(2):124-130
在几千年的法律发展史中形成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是世界法律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 中国的法律文化表现出了其不相适应的一面。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筑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从传统法律文化向现代法律文化转化, 是当前中国法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继承发扬传统法律文化、借鉴吸收外国法律文化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文化三个方面, 对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构建问题作个探讨。  相似文献   
154.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古代追求“无讼”法律价值的思想根源,二者对我国目前诉讼调解的盛行具有重大影响。应当促进和合思想现代转型,将其作为设计诉讼程序的价值取向,克服“无讼”观念,限制诉讼调解,并重构和合思想与诉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5.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196条、第197条新增加了实现担保物权程序,这是我国首次通过程序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实现担保物权的程序规则,衔接了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也实现了我国担保物权实现程序的"非讼化"。由于立法规定较为原则,实践中无先例可资借鉴,加之审判实践中长期形成的以诉讼方式实现担保物权的固有思维方式和审判定式,致使对该程序的理解与适用存有诸多意见。本文以《民事诉讼法》第196条、第197条为中心,结合修改后《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审判实践中的问题,重点就实现担保物权程序的法律属性、申请主体的范围、法院的管辖、申请实现担保物权的条件、法院审查的标准、裁定的作出、收费的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6.
“无讼”的秩序观贯穿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始终,厘清“无讼”理念的价值性,对当代诉讼制度进行价值反思,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7.
作为纠纷解决的基本方式之一,诉讼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的社会历史原因,老百姓都存在着"厌诉"的心理;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极强的"为权利而斗争"不止的"缠诉"司法心理。这两种司法心理方式长期共存,形成了独特的司法活动特点。而"厌诉"与"缠诉"在少数民族地区更具特殊性。贵州省黔东南州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法学文化,正是由于习惯法文化的强大力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厌诉"与"缠诉"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整个民族地区的司法活动亦具有明显的"习惯法转型缩影"烙印。  相似文献   
158.
《易经》中的“讼”卦反映的是商周之际的法律变迁;“讼”卦的法律观念意蕴悠远,包含了王权至上的法律渊源观,明德慎罚的司法道德观、谨守成事的判例适用观,无讼息争的法律畏避观。  相似文献   
159.
我国古代的“无讼”论 ,有其丰富的内容 ,封建时代以“无讼”为价值取向的司法实践 ,在以维护社会安定为目的的思路 ,以及调解对象和方法等方面 ,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批判继承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0.
小议先秦社会的史官与法律——从刑字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耕  孙倩 《思想战线》2008,34(3):92-99
着眼于"井"字论刑,可看出刑字之典范、秩序之内涵,当然刑罚之意亦不可抹煞.在先秦社会特定语境下,刑字追求的是国家公权力保障下的依典范对社会的有序化治理,其可以囊括各种规范化及非规范化的法律表现形式.对于这些刑的掌管者史官来说,赋予刑理性与正义,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实现中道,是其职责所在,而对于讼辞的磨砺则是其司法实践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