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7篇
法律   16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王凌 《党员文摘》2021,(2):58-59
冯梦龙是明朝著名文学家,苏州人,曾在福建省寿宁县当过4年知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七品县令"。冯梦龙的一生主要是搞文学创作,做官只做了4年。他十几岁时就考中了秀才,但后来始终考不中举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冯梦龙57岁那年。实在没办法了,他就去补了一个贡生。贡生不能做县令,只能做官吏中的吏,于是冯梦龙就去了丹徒县(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做训导,在当地工作了4年,得到上司赏识并被举荐给皇帝。但此时的冯梦龙已经60岁了,而且既不是举人,更不是进士,于是皇帝就把冯梦龙派到福建省寿宁县做县令。  相似文献   
42.
郑板桥(1695——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系江苏兴化县人。他,16岁随邑人陆震学作词;约25岁,因娶妻有了子女,为谋生计遂设塾于真州之江村(又称西村),从事教馆生涯三四年……公元1752年,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公元1736年,板桥到京师参加会试,中了进上;公元1742年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共当12年县令。  相似文献   
43.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则官员暗访的故事。“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后来,此人升任太平府太守。在办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时,下不了决断,便采取他当县令时经常使用的“便服暗访”方式。  相似文献   
44.
说起中国的隐士,似乎陶渊明当排第一,就像元曲里说的:“……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就连一向看不起隐士的鲁迅先生也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但我却不以为然。陶翁二十多岁时开始出仕,之后时仕时隐,隐隐仕仕,且做的都是些小官。四十一岁(按当时年龄计算已经算是老年了)时还出任彭泽县的县令,想想还是不爽,于是卸任,自此彻底归隐田园。做官做到老年才归隐,能算得上第一隐士吗?陶翁有如此关名,皆源于他那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相似文献   
45.
青丝 《法制博览》2011,(15):67-67
南明弘光政权建立不久,河南道监察御史陈潜夫向朝廷报告,称发现了与弘光帝朱由崧失散多年、流落民间的王妃童氏。据说童氏为了躲避兵乱,隐姓埋名住在河南一个叫做宁家庄的地方,她的哥哥某日与邻居秀才为了一头牛的归属起了争执,互相对骂,她哥哥一时气急,口不择言说:“你以为我们是微贱不足道的人好欺负,我妹妹乃是南朝天子的皇后,现暂居民间,他日人了皇宫,就灭你一族。”旁边看热闹的人听了觉得很惊愕,就上报给了县令县令又上报给河南道监察御史陈潜夫,事情很快就被报到了南明朝廷。  相似文献   
46.
黄明哲 《党课》2013,(23):77-77
咏廉。廉政作为一种道德、一份操守,被人吟咏至今。宋代歌谣《襄阳人歌》道:“叶光化,丰符城;清如水,平如衡。”光化县令叶康直、谷城县令丰稷,均行善政,百姓便撷取“水”“衡”两种意象来歌颂他们的清廉、公正.明代艾学家冯梦龙亦写道:“吏肃唯遵法,官清不爱钱;豪强皆敛手,百姓尽安眠、”同样深刻表达了百姓对清廉政治和安居乐业的渴求。  相似文献   
47.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县级官员的选用,并要求地方长官向朝廷推荐县级官员人选,皇帝要亲自召见,考察合格后方可任命。同时,宋代高度重视对州县各级各类官员的考核监督。地方官员的考核既有针对任职年限积日计月的严格核算,也有对履职效果的等级评定。在近乎严苛的选任制度下,宋代知县、县令群体的总体素质与行政能力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48.
麻烦的妙处     
感动 《法制博览》2009,(6):42-42
古时有个县令,新官初上任,为表现清廉爱民,刚到地方就打马扬鞭,带着手下浩浩荡荡到各地“体察民情”。每到一处,都由当地乡长、村长陪同,他询问农事、社会风气,且拒收财礼,一时间到处颂扬,都道是来了个清官。  相似文献   
49.
子墨 《先锋队》2010,(10):62-62
回避制度作为廉政建设中的一项有力措施,早在古代就被许多王朝广泛推行。西汉是我国最早推行回避制度的朝代。汉武帝时规定,除京畿所在的州、郡、县外,上至郡守,下至县令、县长、县丞、县尉等职一律不用本郡人充任,刺史也不用本州人充任。这种籍贯回避制度,对防止裙带关系的形成,消除地方势力割据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
陈鲁民 《检察风云》2010,(18):36-36
前不久,山西平遥县古城管理委员会一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自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繁冗的公务旅游接待就开始令平遥县不堪重负。最多的时候,该县一年"公务接待"近10万人次,仅门票一项就少收入1200多万元,还不算吃、喝、住、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