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972篇
  免费   1123篇
  国内免费   218篇
各国政治   404篇
工人农民   506篇
世界政治   2936篇
外交国际关系   573篇
法律   32347篇
中国共产党   18512篇
中国政治   20815篇
政治理论   5222篇
综合类   15998篇
  2024年   244篇
  2023年   1201篇
  2022年   1402篇
  2021年   1875篇
  2020年   1934篇
  2019年   841篇
  2018年   342篇
  2017年   740篇
  2016年   1202篇
  2015年   2346篇
  2014年   7791篇
  2013年   6836篇
  2012年   6818篇
  2011年   7627篇
  2010年   7476篇
  2009年   7100篇
  2008年   7347篇
  2007年   6272篇
  2006年   6320篇
  2005年   4962篇
  2004年   3622篇
  2003年   3239篇
  2002年   3466篇
  2001年   2832篇
  2000年   1984篇
  1999年   602篇
  1998年   241篇
  1997年   193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学界分别用"课程系统"和"教材"这两个理解对象区分"课程理解"的广狭义虽简单明了,但这种区分稍显粗糙。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些混用现象和弊病都与之有关,说明人们对这一概念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广狭义背后的理路没有理清。"课程理解"是教育学科领域的基础性概念,是研课程、讲课程及学课程绕不开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对其作精细分析。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在哲学原理上,广义"课程理解"从本体论的角度理解课程;狭义"课程理解"从教学认识的角度达到课程理解。在理解的方式机制上,广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抽象(经验入)及演绎(先验入)思维,产出课程的概念以及课程观;狭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理解—解释思维,产出课程文本语言的意义及认知模式。在理解取向方面,广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价值层面;狭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主客观层面。在理解的影响因素方面,广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学科理论、国家意识形态及实践问题等;狭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解读方式及文本载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3.
《现代法学》2019,(4):36-52
司法研究是贯穿近40年法学学术研究的重要线索。通过对人民法院组织机构变化的梳理以及司法研究中学术话语流变的考察,得以展示知识—司法实践关系的双向互动。这一互动机制的研究对解决当下法学研究以及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有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同时,司法研究的学术史考察为法学研究者提供了背景素材,加深了其对本领域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34.
35.
36.
37.
3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提出了"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我们企业同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我们国有企业做好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是世界第六大港, 拥有2万多名员工。  相似文献   
39.
徐航 《中国人大》2020,(3):51-51
2019年,电影《少年的你》火爆银幕,影片中折射出的校园欺凌现象引人深思。如何有效预防、矫治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更好地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话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于1999年颁布实施,为动员全社会开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把扶贫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我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是广大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这是创造历史奇迹的攻坚战。中国的济贫历史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