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105篇
中国共产党   97篇
中国政治   242篇
政治理论   104篇
综合类   17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41.
人文精神在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大讨论后,尽管遭遇商品市场的重大冲击,仍然顽强的存在着.在21世纪,人文精神在文学批评领域主要体现在生态批评中.生态批评进入中国时间不长,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遭到人们的误解.事实上生态主义是人文主义在当下的一种体现,其宗旨仍是“为人”,它通过后现代的“解构”实现其对于“科学理性狂热”的颠覆,并形成了与自然如何相处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42.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不同流派面对后现代主义政治的挑战,提出了形态各异的民主应对策略。哈贝马斯的审议民主试图构建一种旨在促进理性共识的协商民主机制,吉登斯提出了旨在促进家庭、社会、以及全球秩序和谐的对话民主理论,而墨菲则提出以崇尚竞争政治为主题的竞争民主思想。上述民主理论都蕴藏着在稳定机制下对于世界民主政治的深度哲学思考,但因为其理论与现实政治实践的脱节,最终都沦陷为乌托邦的民主幻想。  相似文献   
643.
当今俄罗斯与20世纪以前相比,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份额和影响力日趋下降和减弱。为此,以塔·托尔斯泰娅为代表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在创作中以解构和重构的方式阐释出俄罗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通过对其长篇小说《野猫精》的分析解读,力图透视出后现代作家视野中的俄罗斯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644.
生态女权主义者倡导建立一种人类社会中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这种思潮被运用到文学评论中,更加生动地体现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通过介绍生态女权主义理论,并以威拉·凯瑟的<我的安东尼亚>为例,探讨了生态女权主义文学评论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加深对生态女权主义文学评论观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645.
后现代语境与文学批评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倩 《求索》2010,(1):177-179
二十世纪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文本解读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传统理性主义进行了挑战。大卫·杰弗里等学者指出后现代语境下对文学批评道德观的忽视,不利于文学学科本身的发展。文学研究的道德原则对于中国学者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46.
洪天辉 《求索》2010,(1):54-56
肥皂剧是美国电视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开始,到现在一直长盛不衰。相比其他电视节目的快速更新换代,肥皂剧为何能够经久不衰,这成为许多经济、社会学家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女权主义学说为肥皂剧的流行提供了一定的解释;然而。究其根源,主导美国电视体系的商业主义才是肥皂剧长期盛行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647.
网络恶搞文化现象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榕  周清平 《求索》2011,(4):131-133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超越时空性和随意性导致网络恶搞文化现象的兴盛,网络为恶搞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发展内在动机。大众的恶俗灰色心理在网络恶搞文化现象中得到无监管的淋漓表达,促狭的人类心理构成网络恶搞文化现象发展的内在心理动因。当前大陆三元鼎立的文化格局为网络恶搞文化现象提供了发展的契机。网络恶搞文化现象僭越了中国政治界限,侵犯文化版权,宣扬恶俗趣味,瓦解稳定的伦理规范,解构艺术文本,大众文化逻辑过度延伸导致网络恶搞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后现代文化特征,对之进行审慎的分析和有力的监管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48.
上世纪60年代,最早进入现代化的发达国家进入后现代,全球化、信息化形成了新型的社会范式,为青年的成长带来新的环境。青年以自我社会化替代传统的社会化模式;由于新的社会风险,延长了青年期;民主的发展使青年以新个体主义的角色参与政治。这些新情况有的就表现为寂静的青春。而兴起的青年亚文化与后现代思潮的互动,要求符合客观规律的目的改造自然,以人的内在尺度促进社会变迁,为追求理想的未来不断创新,形成为青年的欠缺美学。  相似文献   
649.
后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以非学院化与去学科性的文化研究为主要方式与种种前沿理论的复杂互动.它们有着德法英美源头与主脉,对马克思主义既是挑战又有在低谷中的复兴作用.在“理论之后”西方知识左翼面临危机,盛极而衰,期待着新人、新思维和新理论.新近,日本后马克思主义者柄谷行人从康德到马克思的“跨越式批判”,把经济视野带回文化研究.他以消费者的联合实现资本-民族-国家解体的共产主义途径,仍然是一种新乌托邦.与之相对,杰姆逊提出维护福利国家“大政府”实现剩余价值再分配的方案,则比较接近马克思关于资本自身否定的逻辑.这是一种“回到马克思”之超越.  相似文献   
650.
论后现代教育理论与法科学生创新目标的耦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科学生在法治国语境下竟然不能适应社会、甚至大量学生不能就业,不能不令人汗颜。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在知识化、国际化、网络化以及权利话语时代显得落伍和被动,而只有后现代教育理论才能承载起创新、发展与和谐的历史使命,因此,它与法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具有一定的耦合性。为了克服不断发展的社会与普适性的标准化教学冲突、理论与实践脱节以及人文精神缺乏等弊病,我们可以通过多元的"视角主义"、强化实践性教学、培养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途径推动推动法学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