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0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66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130篇
外交国际关系   85篇
法律   577篇
中国共产党   644篇
中国政治   720篇
政治理论   133篇
综合类   30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187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245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著者该书《前言》中介绍说:“本书的结构分成七辑。第一辑、第二辑是我对新型毒品吸食者的访谈,第三、四、五、六辑是我对传统毒品(海洛因)吸食者的访谈,第七辑对吸毒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第一辑和第二辑中收录了22个个案的访谈资料,以女性个案为主,这些接触新型毒品的个案十分健谈,她们在谈及娱乐场所的生活时,镇定而坦然,甚至在言语中有一点点炫耀,  相似文献   
872.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吸毒现象的道德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毒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既不道德也不合法的行为,它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吸毒人员的道德缺失表现为:1.道德人格欠缺;2.道德认知偏差;3.道德良知淡漠,道德责任欠缺;4.道德意志薄弱.构想:1.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道德教育;2.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相结合;3.培养自主道德意识;4.弘扬良好的少数民族传统道德风尚等.  相似文献   
873.
《政策》2008,(8):F0002-F0002,F0003,F0004
百年期盼,七年筹办,2008年8月8日20时,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在五环旗下实现了奥运史上空前大团聚,共同奏响“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美妙乐章。  相似文献   
874.
《天津支部生活》2008,(11):61-61
1948年12月1日.是中国金融史、货币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石家庄中华北大街11号宣告成立。现在流通全球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人民币就是从这里开始发行的。人民币的诞生,成为新中国诞生的前奏。  相似文献   
875.
意志自由,即人类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而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的能力.意志自由是确立道德责任的前提,西方国家对意志自由的思想阐述比较明确,然而纵观中国历史,在中国古代伦理学家那里也能看到很多蕴涵着丰富的意志自由思想.在西方伦理学家那里,意志自由思想以独立方式存在,而在中国伦理思想家那里,意志自由的思想以独立和渗透两种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876.
蒋卫武 《小康》2008,(2):38-40
他当初的目标是100万,但最终身价超过18亿。会讲故事的人把他的创业历程说成是"商业史上的神话"。"资本是个可爱的东西"2008年1月10,是尹明善70岁的生日,他却没有收到那份期待已久的生日礼物。1月8日,钱江摩托发布公告称,与重庆力帆等合作投资重组吉林通田汽  相似文献   
877.
878.
本文有别于晚近相关论著认为中国监察制度之设立始于战国的观点 ,认为此前的礼治时代早已有监察制度的实施。它的形式包括“天监”、“史监”等多种 ,不主一官。战国时代的社会变迁 ,最终导致这些礼治时代盛行的监察制度走向式微  相似文献   
879.
1942年,国民党第五军在昆明近郊老侯街集训。张滋绪是训练班教官,有人推荐他到第五军任参谋处长。当时他想,邱军长雄才大略,自视很高,靠山也硬,恐怕难以伺候吧?  相似文献   
880.
邓田田 《求索》2010,(1):172-173
“以史证论”——即以史事来证明文章的论点,这一之前并不多见的文学手法,在周公存留在《尚书》中的文诰里常常被多次地、反复地使用,是他在行文上的一大独到之处。本文试从这一特征入手,深入发掘其在文本中的表现特性,剖析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即作者思想上的历史理性主义精神。不但“以史证论”的频频运用在中国文体学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而且其所蕴含的历史理性主义精神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