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5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31篇
政治理论   24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930年代初,陈寅恪写《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时,曾提出观察历史的一个基本态度,就是对历史中发生的一切事实和人物以及学说的产生,应具了解之同情。陈寅恪的这个判断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后人研究历史所能得到的史料不可能完全,二是后人极难对当时历史事实和人物处境完全明了,  相似文献   
32.
在文史哲三大领域,"俗学"与"俗史"研究得最充分、进展最大的是文学,其次是史学.虽尚无人出版一部<中国俗史学史>,但毕竟已有学者开始讨论这一问题.进展最慢的是哲学,至今还没有人提出"中国俗哲学"与"中国俗哲学史"这两个概念.从谢无量<中国哲学史>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到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它们代表着近百年来中国学者建构"中国雅哲学(史)"之努力.但从他们对于"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界定看,还应有一个"中国俗哲学(史)"的存在.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等领域之观点,既都有上位与下位之别、雅与俗之别,我们能构建出一部"中国雅哲学(史)",当然就有可能构建出另一部"中国俗哲学(史)".就其地位看,"中国俗哲学(史)乃是中国哲学(史)之"重心",没有"中国俗哲学(史)"之复兴,便没有"中国哲学(史)"之复兴;没有"中国哲学(吏)"之复兴,便没有"中学中理"之复兴.  相似文献   
33.
唐国尧  周文杰 《学理论》2022,(10):42-45
萧父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他的思想涵盖中西、贯通古今,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观和历史与逻辑结合的方法论研究,将中国哲学文化的发展与历史相结合。他研究了17世纪以来中国近代革命难产的原因,分析出了中国哲学启蒙的特殊道路。他告诫学者们应当反思历史,自觉地、有选择地吸取外来文化,找到中西文化中的差别,超越中西对立、体用两橛的思考模式,从而发掘出中国文化思想中现代化的生长点。他重视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逻辑性与多样性,对传统文化不断地进行反思,并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34.
《公安研究》2009,(6):94-94
刘杨在《河北法学》2009年第2期撰文认为,法律实证主义作为西方法哲学史上与自然法学派相对立的思想流派,始终饱受误解和质疑。法律实证主义的问题意识是深入领会其良苦用心和精神实质的关键。自然法学派与法律实证主义的法律观都具有批判与保守、灵活与随意、确定与僵化的两面性。法律实证主义以形式正义取代实质正义,以合法性诠释正当性,  相似文献   
35.
当代西方哲学的第一个特质是"英雄时代"的结束,"大哲学家"、"天才哲学家"独自沿着一个纲领、一个方向构造哲学体系已不可能.当代西方哲学的第二个特质是认为哲学就是对大家习以为常的习惯、所遵循的那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审查活动,从宏观的方法来分析,可以分为修辞学论理哲学和逻辑论证的哲学.当代西方哲学的第三个特质是研究哲学的人有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两种,前者追求普遍性的哲学方法,后者追求特殊性的历史的方法.  相似文献   
36.
顺着北京大学燕南园东南角走到尽头,57号院,便是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生前居住的"三松堂",而这里如今由他的女儿、作家宗璞守护。年逾八旬,宗璞写下《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以澄清历史,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冯友兰。  相似文献   
37.
李明吴丽 《理论视野》2015,(8):F0002-F0002
本刊讯“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典与现实”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15年年会于2015年7月4日至6日在安徽大学举办。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梁树发、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郝时晋、安徽大学党委书记李仁群和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任吉悌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许继荣主持。  相似文献   
38.
符永雄 《新东方》2002,(1):47-49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旧唯物主义、人本主义进行了批判,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从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变革性和优越性,在反思中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39.
"合法性"的讨论,旨在完善"中国哲学"学科的方法与理念,而绝不是如某些学者所耸人听闻地表述的,是旨在颠覆"中国哲学"学科.目前"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方式,一方面使我们隔绝和远离了传统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对典籍文化的原生态造成很大破坏.  相似文献   
40.
正如何理解、阐释和评价恩格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概括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老问题",同时又是学界持续关切的一个"新问题"。作为"新问题",它不断地"活化"了老问题;作为"老问题",它又真切地"深化"了新问题。从"活化"老问题与"深化"新问题的视角去探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对于深入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是富有启发性的。一、用新问题"活化"老问题在通常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著述中,都是在引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