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62篇
中国政治   43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通过运用法学与哲学交叉研究的方法,探究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福柯、利奥塔、德里达和罗蒂等学者的法哲学思想及其对法学研究的深刻影响,以揭示后现代法学思潮得以孕育和发展的哲理渊源.藉此,加深对这一新兴法学思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2.
正在微博上看到一则有趣的寓言。小狗问妈妈:"幸福是什么?"妈妈说:"幸福是你的尾巴尖。"于是小狗每天都试图咬到自己的尾巴尖,可无论它怎么努力,就是不能成功。小狗又去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追不到幸福?"妈妈说:"你没必要刻意追逐幸福,只要你抬起头往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着你。"  相似文献   
103.
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不论寒门还是富户,每天大门打开,开始一天的生活,这七样东西便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开门七件事”的谚语始于何时,有待考证,一般认为始于宋朝。元代杂剧《刘行首》二折中的“当家诗”曰:“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此诗犹如大白话,又不乏生活哲理,“及至当家乱如麻”一句,确是芸芸众生为生计奔波忙碌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4.
哲理漫画     
素心者,若佛。这样的人一低眉,你就投降了。人在活到复杂之后,很容易向这个世界的简单心悦诚服。就像在垂暮之时俯首一个稚童,回看生命原始的纯净一样。有时候,不必千里万里,去深山幽谷寻找安静,也不必焦头烂额,去名寺古刹寻求解脱,浮躁的时候,置身于活得简静的人堆里,内心自会清凉。在活到最恶俗最无聊的时候,能遇上一个对的人,简直就是命运的一种恩赐。  相似文献   
105.
106.
金凡晴 《求贤》2021,(1):29-29
"去经历吧,因为经历是人生最重要的老师。"现在,连广告都做得这么富有哲理。虽然想破了头也没闹明白,这句广告词跟商家要卖的牛奶有什么关联,但还是被小小地刺激了一下。认识一个女孩子,家境不错,相貌不错,功课也不错,所有的这些"不错"堆在一起的表象就是,十指不沾阳春水,油瓶子倒了也不扶。女孩子钟爱的是遛街和泡吧,没事往星巴克...  相似文献   
107.
哲理基础是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基石,不同哲理基础决定着人们以相异的角度去看待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最近20年来,社会工作的哲理基础逐步形成了四个传统:(1)实证传统.它坚信社会工作知识应建立在科学方法基础之上并强调证据为本的实践,这是社会工作哲理基础的主流;(2)人本传统.这一传统从完整的人的观点理解人与环境的互动、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拥有的改变潜力,包括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和灵性视角;(3)激进传统.它主张从结构的层面推进社会变迁并批评现存的社会秩序,包括结构视角、赋权视角和女性主义社会工作;(4)社会建构传统.这一传统强调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变化的动力来自发现、讲述新的故事或探索案主的优势,优势视角、叙事治疗和寻解治疗是这一传统下的实践理论范例.  相似文献   
108.
据董必武的女儿董良翬回忆:“1956年春节,我随父亲董必武、母亲何莲芝在上海过春节。由于父亲是党的一大代表,2月22日,上海市有关方面邀请他到一大会址陈列馆视察。他受邀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钜。’这句题词出自《庄子》,是说有些事情开始时极其微小,不被重视,后来却发展壮大起来,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这句富有哲理的题词正是中国共产党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9.
画中有话     
《共产党人》2011,(8):56
  相似文献   
110.
正世纪伟人毛泽东,堪称出色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博学多闻,思维敏捷,在很多场合与人广泛交往时,他以诗人的情怀、哲人的深邃、史家的广博、政治家的气度,谈笑风生、妙语连珠,消除了拘谨,活跃了气氛,在延安时期尤其如此。仅从他说名道姓的一个个诙谐故事中,便可读出一代伟人智慧火花的闪耀、深刻哲理的阐释、超人胆识的展现,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