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篇
法律   120篇
中国共产党   101篇
中国政治   214篇
政治理论   45篇
综合类   6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91.
清风慕竹 《各界》2014,(8):62-65
薛涛,约生于768年,卒于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父亲薛郧在四川做官,幼年时的薛涛便随父在成都生活。父死家贫,16岁堕入乐籍。脱籍后终身未嫁。 在四川成都望江楼公园内,有一副流传甚广的对联:“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月,要平分工部草堂。”望江楼又名崇丽阁,清代为纪念一位女子所建,这个人居然能够与“诗圣”杜甫平分秋色,其才情可见一斑。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她的命运也相当坎坷。她,就是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  相似文献   
492.
焦杰 《人民论坛》2020,(5):142-144
唐代婚姻相对包容开放,妇女在择偶和离婚问题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很多家庭中,她们的意愿会得到重视。唐代人的婚姻相对包容开放是历史和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既与针对妇女的单方面贞操观淡漠有关,也与唐代妇女地位提高有关,更与唐代礼和法在婚姻问题上的疏离有关。  相似文献   
493.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对奢靡产生的危害历代统治者也有一定认识,颁布过许多“禁奢令”。以令禁奢中国传统思想一直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尚书》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唐代诗人李商隐则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进行总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相似文献   
494.
父冤死子复仇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东都洛阳发生了一桩震惊朝野的杀人大案。原巂州部督府(今四川西昌市)都督张审素的两个儿子,  相似文献   
495.
据出土佉卢文书反映,鄯善王国的水利由国家统一掌控。由于水资源的相对紧缺,政府对水资源的管理十分严格。各地土地灌溉的时间与次数根据农时大体一致。国家以祭祀"贤善河神"的名义,对用水者征收水费。通常情况下,征收的水费金额相当于一头牛。国家设置"祭司"来管理水利祭祀事务。耕种土地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得到水量与种籽量的多少。与较晚的唐代《敦煌用水细则》及《水部式》规定相比,鄯善王国水利法有相似一面,但远不如唐代细致全面。  相似文献   
496.
艺术风格各异的唐代军旅诗人,在诗作中通过对军队艰苦生活的描绘,紧张工作秩序的叙写,管理者奢华生活的批评,对待功名利禄态度的褒贬,思乡情怀的描述,军人之间友情的赞许等方面来显示诗人的清廉气节,对今天培养人们的廉洁品质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97.
《新东方》2018,(1)
史实表明,唐代以前海南主流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含有制度文化、科技文化、农耕文化、青铜文化、纺织文化、教育文化、礼仪文化等,而且几乎属于中原文化或汉族文化。从隋代起,随着中原王朝对本岛统治的不断加强,中原文化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大。  相似文献   
498.
历史上清官的子女历来难做,他们也确实并非都能坚持操守。清代清官张玮曾经慨而言之:"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然则败其守矣。"  相似文献   
499.
唐代边塞诗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其语言风格并非单一地表现为雄健豪放的阳刚类,而是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呈现出复杂多样性:以"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绝异中原的边塞风情"为主题的边塞诗,整体体现出"刚中带柔"的风格特点;而以"战争带来的忧愤思怨"为主题的边塞诗,整体表现出"刚柔相济"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500.
阚珂 《公民与法治》2014,(16):43-43
许多人知道“推敲”一词的来历。传说唐代诗人贾岛作《题李凝幽居》时,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对第二句中的“敲”字是否应换成“推”字他犹豫不决,这时无意中遇到了大文学家韩愈。韩愈了解了贾岛犹豫不决的原委后说,我看用“敲”字好。后来用“推敲”一词指斟酌文字,反复琢磨。1954年制定宪法时,对全国人大代表的“质问权”如何规定进行了认真讨论、反复推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