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38篇
法律   42篇
中国共产党   341篇
中国政治   307篇
政治理论   73篇
综合类   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民国的人与事,有许多在今天都不可思议。我有时翻阅彼时的报刊,见读书人的种种文字,心甚向往,觉得今人已不复有那时的冲荡了。中国的历史,六朝与唐宋时的士人有几分傲骨,给时光留下了诸多亮色,后来的读书人就难见那样的气象了。唯有民国初年前后,风气大变,狂士辈出,遗绪一直延续多年。  相似文献   
872.
柳州,位于广西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柳州是中国南方人类的发祥之地,闻名遐迩的柳江人、白莲洞人演绎了人类近5万年的远古历史。公元前111年,西汉王朝的潭中县治所设于柳州,由此掀开了柳州长达2100多年的建城历史。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使柳州在中国历史上就有很高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873.
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时代对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对于社会中受教育最多的大学生来说,建构正确的荣辱观更加重要。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精品纷呈。在这些优美的诗歌中,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强烈的担当意识、高远的人生理想、乐于奉献的精神,至今仍在鼓舞和感染着人们。本文以诗歌鉴赏为例,分析了诗歌蕴含的诗美和诗理,试图借助诗意美陶冶这一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审美教育形式,让大学生寓教于乐的接受和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874.
《当代贵州》2008,(8):42-42
著名文艺理论批评家朱向前教授近年来潜心研究毛泽东诗词,其在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和平年代·周末开讲”栏目主讲的《诗人毛泽东》受到了上自将军下至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875.
故乡的燕     
一场大雨,田地里满满的都是水,路边的水渠里蛙声此起彼伏。欣喜地看到在桥洞里穿梭的燕子,心中舒畅了许多,不由得联想到了几句诗词“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晴丝千尺挽韶光,百舌无声燕子忙”、“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相似文献   
876.
耄鳌黄博老人矢志不移,用蝇头小楷恭谨抄录人民领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达280多万字,写秃毛笔240余支,用去四尺宣纸1600余张,耗费墨水120余瓶,精心不在此列楷抄录了《毛泽东选集》1~5卷、《邓小平文选》、李大钊诗词、毛泽东诗词、朱德诗词、叶剑英诗词、陈毅诗词、肖华诗词……  相似文献   
877.
《四川党史》2001,(4):63-63
毛泽东诗词就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赢得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诗的历史,历史的诗。翻开毛泽东诗词,犹如打开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失败,是党的幼年时期。毛泽东写于这一时期的诗词,有的抒发了。鲲鹏击浪”、。要将宇宙看秭米。的斗志情怀(《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有的提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关乎祖国前途的重大时代主题(《沁园春·长沙》);有的抒发对右倾机会主  相似文献   
878.
学习毛泽东诗词,常读常新。六十年前,毛泽东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吟旧政权的灭亡和新政权的诞生。回顾中国革命发展历程,深感毛泽东的祟高理想和人格魅力,从而进一步理解:"人间正道"乃社会发展之规律。  相似文献   
879.
中国古典文学上下三千年多的历史,自先秦直抵晚清,湍流滚滚。而隋唐五代及两宋七百余年的文学发展,文苑尤其繁茂,作品丰富辉煌,作家人才荟萃,在我国古典文学发展进程中据有特殊位置。  相似文献   
880.
张德民 《大连干部学刊》2006,22(5):F0003-F0003
亲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注重亲情是中华文化区别于他国文化的鲜明特征。古代文人将亲情注入自己的作品,小说、诗歌、词曲,乃至绘画、书法,阅读和欣赏之时.使人由文知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