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21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94篇
中国共产党   136篇
中国政治   198篇
政治理论   102篇
综合类   8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康喆清 《前沿》2011,(18):20-24
学界对董仲舒的人性学说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大都认可"性三品"说,这不符合董仲舒关于人性学说的本质。"性三品"说并非董仲舒首创,且其本身指意不明。董仲舒论述的重点在于"中民之性",即人性总体的善恶,并着眼于论证社会教化对人性发展的作用,从而将政治、教化与人性三者相关联,实践自己的政治理念,这也符合儒家传统的人性论证逻辑。以董仲舒关于人性的意指和目的作为其人性论推演的逻辑起点,通过《春秋》"正名"之法的层层辨析,必然得出人性"待教而善"的结论,这也是对董仲舒人性学说的合理概括。  相似文献   
32.
<南诏图传>既是南诏国的艺术珍宝,又是南诏研究的学术资料.曾藏于清皇宫内,八国联军侵华时流到海外,现私人收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  相似文献   
33.
对作为存在根据的最高原则即终极实在的寻求,是柏拉图哲学的一个主题。这个最高原则在柏拉图那里是善的相,是不朽的灵魂,也是神。这个作为存在根据的最高原则,根据苏格拉底的目的论原理,同时也是作为人间秩序和德性生活的最高原则。对柏拉图来说,人间秩序就是理想城邦的建构,而生活就是城邦共同体中的生活。由此,关于终极实在的知识(哲学)就与城邦共同体的建构(政治)发生了原始的关联。  相似文献   
34.
尼布尔对理性在解决社会道德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但在思考现实社会问题时他却充分运用了理性的力量,接受了理性的分析和对策。我们应在尼布尔理性观点的基础上客观地看待理性的作用,在正视情感的前提下,发掘理性的力量,探究其在当代社会道德重建中的启示性价值。  相似文献   
35.
正家风,从小的方面来看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从大的方面理解,它不仅是我们修身持家的根本,更是治国施政的一面镜子。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莫以善小而不为",是提倡家庭要"积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人看到了艰苦奋斗的追求。这些朴实的治家箴言既折射了对真善美  相似文献   
36.
徐艳 《政协天地》2014,(6):40-41
芳菲四月春风荡漾,祥和鹭岛树木华滋。4月8日上午,厦门市博物馆人头攒动,“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2014大陆巡回展”首展隆重开幕。博物馆大堂内座无虚席,许多观众席地而坐,88岁高龄的星云大师亲临现场并开爪,娓娓道出哲言慧语。展厅内盯幅行厶流水、闪烁着智慧之光的书法作品,犹如惠风拂面,让观众走进至善至美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7.
杜庆祝 《学理论》2011,(31):28-29,34
作为个体和动物的人,具有为己和自利动机,人出于为己和自利动机可能善也可能恶。组成社会后,人的为己就导致了社会对其成员拒斥"恶"的手段,以"善"的手段来为己的客观要求,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表现出善的人性;善的人性表现、善的意识是出于不得不,出于客观的社会存在的制约和要求,人性问题上表现出了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理。一个社会共同体内部的人性形成机制会重现于国际社会中。  相似文献   
38.
李建华 《学理论》2011,(23):41-42
教育观是对教育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我们要自觉遵循有价值的教育观。教育的根本指导原则是为社会立人,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即实践,狭义的教育是指一种人对人善的信息互动的实践活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一种"圆善"的教育观念。所谓"圆善"就是实现善的内容通过善的形式在主体的人与客体的人之间形成善的信息互动,达到对人和社会一种善的效果。特别是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应结合自身实际,反思是否承载了善的内容、运用了善的形式、达到了善的效果。  相似文献   
39.
石勇 《南风窗》2013,(16):6-6
看上去,事情正在慢慢起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讲话中,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问题。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正义是当下中国稀缺的公共善。执政高层谈公平正义并不是新话题,但这是一个比以前更加清楚的信号。  相似文献   
40.
制扇至善     
肖芃 《群众》2014,(10):63-63
<正>扇者,善也。晋人崔豹《古今注·舆服》有言:"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扇,是引风之物,纸面若有花鸟,摇起来便颇感性灵。有诗云:"扇子解招风,本要热时用。秋来挂壁间,却被风吹动"。此中本有禅意,可想来扇面上的画中或山水或花鸟,随风摇曳起来,便更生意趣。我自小喜爱这灵动的美,可惜此中意境,须得心平气和。但常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