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20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87篇
中国共产党   131篇
中国政治   162篇
政治理论   99篇
综合类   8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21.
我的学术生涯与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放 《理论探讨》2002,(6):94-101
我受过英美式的自由主义的教育、老解放区革命传统教育和苏联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左”的思想影响下 ,我受到三次错误的批判 ,思想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 :从 1949年到 195 7年我敢想敢说 ;195 7年受到批判后变为不想、不说或不想照说 ;在“文革”中又受到批判后变为敢想不说或敢想曲说 ;1978年以来力求善想善说。近 2 0多年来 ,由于我思想高度解放 ,理论上能够创新 ,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见解 ;尽管仍然遭到“左”的势力打击 ,但是依然保持独立学术品格 ,并取得丰硕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522.
读书如树木清代文学家法式善,写有一首《读书》诗::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读书如活水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观书有感》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  相似文献   
523.
本文从我国关于合同无效处 理的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而 引申出对返还请求权性质的分析,最 终归纳出合同无效处理的三个原则, 并提出适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24.
理性与感性是一对相互依赖而存在的矛盾概念,这种矛盾运动贯穿于人的发展的全过程,更是历代文学家们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电影《色·戒》中理性目标与感性欲望这一人类及自身无法调和的矛盾冲突产生的原因的剖析,努力探究应对矛盾二难关系的规律。  相似文献   
525.
康德、朱熹历史发展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认为大自然先验地决定了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 ,人类的不断进步的历史是大自然的一项隐秘计划的实现 ,而推动这个计划实现的原动力却是恶劣的情欲 ,正是人性的恶把整个历史推向善境。而朱熹也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绝对应当以人的道德理性中的伦理原则为主导而不断地趋向于至善之境 ,但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却不可能是从人的欲望和需要中流露出来的恶 ,相反 ,人必须高度地弘扬道德理性以克服内在于自身的非理性因素 ,只有善才是历史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526.
律师刑事豁免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律师刑事豁免权是指律师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发表的与其履行职责有关的言论不受国家刑事追究的权利。人权保障理论、程序主要性理论、特殊行业保护理论、国际刑事司法准则及我国法律规定为律师刑事豁免权提供了正当性支持。律师刑事豁免权在实现实体真实、程序正义、诉讼效率诸层面均具有很高的价值。律师刑事豁免权亦应受到法律限制,对律师滥用刑事豁免权的行属的追诉,应有前置程序。  相似文献   
527.
柏拉图理念论开创了作为形而上学的伦理学的传统,在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了极大影响。他的理念论直接继承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是为实现其历史使命而创立的。理念论的建立中遇到了一系列矛盾与疑难,它们是紧紧围绕其伦理意义上的问题而展开的。理念论的最终实现是“善”的王国,达到真善美的最高统一。  相似文献   
528.
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墨子在《非攻》中有一段话:"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其意思是说,君子不以水为镜子,而以别人为镜子对照检查自己;以水为镜,只能看到自己的美与丑,以人为镜,才能知道心灵的善与恶。这段文字阐述了"以人为镜"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人懂得完善自己、理解他人的体现,更是一个人能够立足于世的基本法  相似文献   
529.
《学理论》2013,(2)
善是根植于每个人内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善和至善的行为是现代伦理学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当今社会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和节奏加快的过程中,社会中隐藏的善发生了异化,随着体现的语言现象即各种消极的"屌丝"、"房奴""、矮矬穷"等词汇也在网络这种公共领域中流行。通过分析消极网络语言产生的伦理背景和善的三种异化形态及其一种独善其身的宿命性质道德生活状态,我们应该通过交往活动、社会管理和文化规范去除世俗功利主义的遮蔽,构建善的社会、文化和人及其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530.
南方朔 《南风窗》2013,(9):96-96
泛道德意识因为最容易、最廉价,因此用道德谈问题最为普遍,但道德虽和许多问题有关,但它不是每种问题的根据,用道德谈问题,通常只会愈谈愈糟。道德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许多问题的枢纽,用道德谈许多问题反而会走到反道德的方向。在此可以举一个我亲见的实例。当年我初进大学时,台湾依然贫穷,台大学生的最主要交通工具就是公共汽车。当时学生搭车都不排队,只要公车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