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27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725篇
中国共产党   93篇
中国政治   236篇
政治理论   49篇
综合类   2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赖梁盟 《法学杂志》2007,28(2):82-84
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国家赔偿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国家赔偿由侵权的国家机关代表国家履行赔偿义务.国家赔偿的意义不是财政意义上的赔偿,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赔偿;只要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赔偿,就不应该让受害人受到经济损失.既然法律是天平,国家不能吃亏,受害人也不能吃亏.  相似文献   
62.
对诉讼欺诈行为的刑事法定化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欺诈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且在现实生活中有愈演愈烈之势,仅靠民事制裁力量显然已不足以抑制其发生。因而应当将其作犯罪化处理,在刑法分则中单独设立罪名,配置法定刑,以有效遏制其蔓延之势。至于对法院因诉讼欺诈行为作出错误判决而对诉讼相对人造成损害的,应视具体情况确定是否进行国家赔偿。  相似文献   
63.
国家赔偿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国家赔偿制度的缺陷,从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范围、程序、计算标准和费用等几个方面对国家赔偿法的发展与完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4.
此案原告为何难以获得国家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6月成立的黑龙江省宁安市外贸出口公司一度红火。正当其欲展鹏程之时,祸从天降:1996年4月,公司聘用了一个叫赵连海的人做业务副经理。8月28日,这位赵副经理被牡丹江市西安区公安分局(以下简称西安分局)抓了。警方说:1992年赵曾诈骗大连一家公司钢材款183万元人民币。但警  相似文献   
65.
由于刑事诉讼程序与民事诉讼程序的立场、目的等均不相同,依靠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解决好所有的犯罪过程中的民事纠纷,是永远不能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但我国当前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本文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内涵入手,对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之路,旨在在实现实体正义与诉讼效率的前提下,更加妥善解决犯罪过程中产生的民事纠纷。  相似文献   
66.
缪坚 《法学杂志》2006,27(5):104-106
国家赔偿的目的在于限制公权力的行使,而在公权力的行使过程中,考查该行为的违法性是《国家赔偿法》得以作用的关键。由于原法律的概括性和对其解释的不足,有必要对与公权力行使有关的赔偿责任作细致分析。  相似文献   
67.
《民法通则》第121条起初承担着确立国家赔偿责任的功能。在《国家赔偿法》实施前后,其分别构成了认定国家赔偿责任的基础规范和补充规范。民法规范在国家赔偿中仍然具有适用价值和空间。在赔偿范围上,公共设施致害赔偿、行政登记致害赔偿和瑕疵行政行为致害赔偿案件属于民事案件,全案适用民法规范;在责任分配上,法院通过适用侵权法上减轻责任、补充责任和连带责任规则,划定国家赔偿责任的范围;在时效上,《国家赔偿法》与《民法总则》的差异为民法规范提供了适用空间。  相似文献   
68.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法治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完善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是维护宪法权威、建立法治社会的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融入世界潮流、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实践中,构建精神损害国家赔偿制度必须从赔偿的范围、方式、标准、程度等方面入手,切实保证国家赔偿渠道通畅,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69.
张薇 《法制博览》2014,(1):240+239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缺位导致了国家赔偿制度的不完善,公民人格尊严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新的《国家赔偿法》首次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是对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全面保护,然而本文就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赔偿的必要性,赔偿金的扩大适用,以及赔偿标准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始于1938年10月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中,向全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