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2篇
  免费   52篇
世界政治   34篇
法律   977篇
中国共产党   31篇
中国政治   153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36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案情简介2007年8月27日凌晨1时许,夏某与其同事肖某胡某寻找唐某(女),至某网吧附近,遇见唐某与男青年赖某、徐某在一起,随即夏某、肖某与赖某发生争执并扭打,当夏某持刀刺向赖某时,因赖及时躲闪,刀正好刺中肖某的胸部。经法医鉴定,伤势属重伤。  相似文献   
133.
在刑法中,有些犯罪的主体是由特殊的主体构成,刑法理论上将其称之为身份犯.在刑法理论上研究身份犯无论是对行为人的定罪还是量刑都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而我国刑法典对此问题没有明确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所以,本文对身份犯的本质作一探讨,目的在于更好的理清有关身份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4.
刑事审判对象是控方指控的犯罪事实,犯罪构成要件是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犯罪构成要件在刑事审判对象问题上起着指导形象功能.刑事审判对象的设定是围绕犯罪构成要件展开的,刑事审判对象的确定不能脱离犯罪构成要件,刑事审判对象的变更是以犯罪构成要件为判断标准的.  相似文献   
135.
盗窃、抢劫机动车辆,在10年前,全国立案仅400余起,而1998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立案竟达12万多起。高速公路支队四平大队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就查破走私、盗抢机动车辆24台,查实13台,查获其它违禁品5次。因此,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治安堵截卡点,控制这一销赃渠道,及时侦破此类案件,有效打击盗抢、走私犯罪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6.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是指组织、领导、积极参加或者参加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该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客观方面表现为组织、领导、积极参加或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认定该罪必须正确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划清其与普通犯罪集团的区别;与单位犯罪的区别;与危害国家安全集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7.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是刑事诉讼中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设计。美国法院在执行这一原则时先后使用了同一要素标准、同一行为标准及同一证据标准。之所以出现如此反复,是美国司法实践在犯罪事实及刑罚对象认识方面不断深化的结果。我国刑事司法应当借鉴关国在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之同一性问题上的司法经验,合理优化吸收犯与牵连犯理论,落实罪刑相适应原则。  相似文献   
138.
139.
犯罪构成是认定行为成立犯罪的唯一标准,而行为成立犯罪的同时,也是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过程。我国耦合式犯罪构成体系存在着价值上忽视对权利的保障,结构上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相脱节等缺陷。因此,有必要在价值上将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社会保护机能与权利保障机能相统一,在结构上将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相整合,在体系上将诉讼元素加入构成体系中,形成新型的犯罪构成体系。  相似文献   
140.
挪用资金罪中“挪而未用”的行为应该如何认定在现有法律体系中并没有给予充分明确,立法上的不完善导致理论界、实务界对该罪的诸多问题都存有争议。本文认为应当在为“用”而“挪”的立场基础上,将“挪”作为客观要件内容,将“用”作为主观要件内容,从而对“挪而未用”行为进行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