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7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36篇
工人农民   22篇
世界政治   94篇
外交国际关系   85篇
法律   797篇
中国共产党   701篇
中国政治   1223篇
政治理论   542篇
综合类   87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88篇
  2014年   367篇
  2013年   341篇
  2012年   400篇
  2011年   352篇
  2010年   316篇
  2009年   309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260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国平 《东南亚》2007,(3):9-13
2007年是越南多元化外交全面发展的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越南政府继续推行多元化的外交政策,全方位、多元化外交空前活跃,与邻国、传统友好国家、西方国家的关系都有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32.
李雨峰 《中国法学》2007,37(5):52-65
社会变迁为民事主体提起诉讼提供了制度背景。行动策略经常影响权利实现的程度。传媒是诉讼过程中的重要支撑机构。传媒通过重构案件细节、塑造法律事实、提供知识、制造公共舆论等环节对个案产生影响。在一些存在法律漏洞的疑难案件中,传媒对司法的影响是表像,其后反映的是支持不同主张的力量的较量。这反映了转型社会下不同利益的重组。  相似文献   
33.
西方各国刑事诉讼中的警检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相互配合与协作的关系,以控制犯罪为直接目的。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警检关系既是一种相互配合的关系,又是一种监督关系,以实现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然而,从警检关系的实际运作来看,无论是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相互配合,还是检察监督均未能达到理想效果,由此导致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目的均未能充分实现。我国应在侦查程序中加强辩护职能,建立对强制侦查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以保障人权。在此前提下,以提高对犯罪的追诉效率为目标重构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警检关系。  相似文献   
34.
王勇 《共产党人》2007,(13):40-41
在我国旅游格局中,西北以其独特的资源特性成为特色鲜明的一大板块,是我国及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西北地域辽阔,山河壮丽,文化灿烂,古迹荟萃。长城、大漠、丝路、帝  相似文献   
35.
许细燕 《政法学刊》2006,23(3):86-89
当前,刑事案件侦查中是否尊重人权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绑架案件侦查中涉及到多方人员基本人权保障问题,引人注目,尤其公开绑架人质案件的接连发生,使人们对绑架案件的人权问题极为关注。人权观念在绑架案件侦查中的确立与发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人质安全第一”观念的提出和实践;二是从一元安全观到多元安全平衡价值观的思辩;三是可持续性侦查策略与措施的凸现。  相似文献   
36.
我国NGO面临的困境与发展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GO作为现代社会多元治理的重要角色和“社会至上”理念的本质标志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与重视,但在我国,NGO却仍然缺乏应有的发展环境与角色定位。利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要求建立公共事务的多元治理模式,NGO的角色复位势在必行。政府、社会、公民以及NGO自身多方协作营造完整、系统的成长空间,是NGO实现良性发展与构建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37.
楚钰  王丽翔  方细仙 《政策》2004,(12):41-42
四环生物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环生物),自1995年创业以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企业全局,着力加强公司党组织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民营企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相似文献   
38.
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但是,对于什么是和谐却存在不同的理解。不可否认,从不同的学术背景出发,会形成对和谐社会的不同理解。尽管学者间对和谐社会要素的认定不同,然而,大多数的学者皆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更确切地说,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基本要素,实行机会均等,进而形成自行解决冲突的机制。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法治是必然的要求。具体来说,以法律与制度来调节和保障社会活动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为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冲突、不可能没有裂痕,好的社会在于不断用自己的法律制度化解冲突,弥合裂痕。整体而言,由于法治国是要求一个以人民为本的国家,而这也与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皆是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核心思考。因此,法治国相关的原则型塑将形成支撑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9.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权力结构的发展趋势是由集中走向分解,由垄断走向分享.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表现为利益的社会物质财富是权力(包括权利)的基本内核,权力是利益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其更为直观的原因是分权的价值功能对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满足.分权的模式有三种观念上的分权--市民社会的构建;纵向分权--地方分权;横向分权--职能分权.  相似文献   
40.
胡金华  应瑞瑶 《求索》2010,(10):60-62
社会网络作为政府、市场以外的第三种力量影响着农民工的职业选择。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教育经历、村干部经历、名义强度、实际强度、地区异质对外出劳动力的合同签订有影响显著;性别、婚姻、教育经历、村干部经历、实际强度、区域差异对农民工成为雇主有影响显著。政府可以通过相关公共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各种非政府组织对迁移网络进行指导,加强相邻区域地理距离互动和文化相通互动产生的宏观社会网络建设,发挥其信息传递、权益保护的作用,进而形成农民工更广泛沟通的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