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44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234篇
外交国际关系   581篇
法律   80篇
中国共产党   340篇
中国政治   450篇
政治理论   135篇
综合类   18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11.
江河 《法商研究》2012,(4):42-49
在某一特定背景下,国际社会中实力悬殊的两个或两类国家因对国际法核心价值定位不同,或显性或隐性地游离于国际法之外;而当双方之间的外交博弈陷入困境时,现行国际争端解决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国际社会也面临着战争一触即发的危险,朝核危机即为实例。为此,必须找到新的方法或路径,规范双方的外交手段,促进双方建立互信,并在区域或多边谈判机制的协调下指引双方走出外交博弈的困境,使其回归到国际法治框架中,并充分利用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为相关协议提供法律保证,以保障相关协议的法律性和可实现性。我国对于在国际关系中所面临的显性或隐性的法外国家也应适时调整外交策略,充分利用大国政治和国际法规则维护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2.
<正>"零和"游戏的空间逐渐萎缩,合作共赢,正成为各国的普遍抉择。中美之间"谁也难以离开谁"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致辞中,提议中美共同努力,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这是打破历史上"强国必斗"的传统逻辑的崭新思路,不仅对中美关系的未来发  相似文献   
113.
任晓 《理论视野》2013,(12):59-63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近年来提出并强调的一个对外关系新概念,并已引起了各方的关注。这一新概念主要是在思考和处理对美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4.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中国将会用一把土打败美国。土的含义就是文化,在以高科技立国的时代,美国人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而在未来以文化立国的时代,中国将会超过美国  相似文献   
115.
李兴  耿捷 《唯实》2015,(2):87-90
截止到2015年12月15日,乌克兰东部的武装冲突造成至少4707人遇难,1万多人受伤。俄罗斯与美欧的博弈影响着这一地区的局势演变。乌克兰危机之所以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就在于这个乱局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出人意料。从索契冬奥会的辉煌到乌克兰"一夜剧变",有些突如其来。二是  相似文献   
116.
黄静 《时事报告》2014,(1):34-34
2013年的中欧关系可谓平开高走。4月法国总统奥朗德访华、5月李克强总理首次访德,皆不比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引人注目。到年中,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又几乎引发贸易战。  相似文献   
117.
我们已经走过1999年,进入了21世纪。在这个不平凡的世纪之交,在这个多重历史演进的聚合点上,回首以往,品味我们经历的种种变化,我们会发现历史老人留给我们许多值得回想、深思的地方,我们从中可以悟出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8.
《党史文汇》2001,(5):F002-F002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援越抗法的斗争,显示出刚登上国际舞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9.
尽管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一个概念,但中美自建交以来就一直在摸索构建一种新型大国关系。学术界围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讨论多从"求同"视角出发,力图通过发掘两国关系中的共同因素和交集所在,推动合作潜力和空间的扩大。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思考途径。然而另一方面,中美两国的差异性却不可低估,有些差异甚至是根本性的。突出差异并非否定两国合作的可能性,而是强调在正视和摆正差异前提下如何深化合作。因此,中美之间既要求同,也要比"异"。求同是为了寻找共同合作的基础,比"异"是为了使各自更冷静地思考自己和对方。实际上,在比"异"的基础上求"同",也正是40多年前《中美上海公报》得以签署的智慧所在。恰当的"比异",正好可以看出两国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为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尊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0.
小国组织与大国关系利益模式,是指双方以获得利益为目的而彼此交往的一种关系模式。模式类型一般有:均衡型、中立型、依附型和对抗型,其中均衡模式最为常见。各类模式具有鲜明特征规律:都普遍遵循利益模式通则;模式中的利益是具体的、多元的、分层次的;均衡模式最为常见,并具有多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