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1篇
中国共产党   32篇
中国政治   46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11.
周小庄在《广西日报》撰文认为,银行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差与中间业务,产生高利润的原因:一是制度设计的结果。政府控制银行业的准入门槛,使银行业具有一定垄断性质,能够获取一定的垄断利润。政府对银行存贷款利率进行管制,高利差给银行盈利提供巨大空间。二是依赖于特殊时期的经济政策。2011年国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总体信贷规模收缩,市场资金缺乏,银行信贷资金成为紧缺资源,银行议价能力增强,使包括手续费、佣金在内的中间业务能够带来较大收益;  相似文献   
112.
不同家庭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教育储蓄、儿童账户、基金定投等不同理财方式。"教育储蓄":零存整取获得整存收益"教育储蓄"类似于基金定投,每月存入固定的金额,储蓄的期限是一年、三年、六年三种。这种储蓄的好处是,可以在零存整取的情况下,获得整存整取的收益。以现行的基准利率来看,一年期整存整取的基准利率是3%,而零存整取是2.6%;三年期整存整取基准利率是4.25%,而零存整取的利率只  相似文献   
113.
财讯     
《南风窗》2012,(13):19-19
消息1利率市场化再迈一步自1996年启动银行业同业拆借利率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非常缓慢。不过,近日,这个步伐再向前迈进了一步。央行宣布,自6月8日起将银行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央行同时  相似文献   
114.
杨军 《南风窗》2010,(23):80-81
<正>1央行加息的信号10月19日晚7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虽然之前中国负利率状况已经持续7个月,而且负利率程度还在加深,已经到了加息的时候,但这  相似文献   
115.
《理论与当代》2004,(12):47-47
徐蓉蓉在2004年10月30日的《经济参考报》上撰文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10月29日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这一消息立刻在全球市场激起波澜,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学界也纷纷对中国加息发表看法。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金属价格受到的冲击最大。石油价格也告下跌。由于市场认为加息将使中国经济降温,减少能源需求,所以中国加息消息进一步推动了28日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下跌走势。  相似文献   
116.
又见加息     
郭闻 《法人》2007,(4):14-15
一次预料之中的加息对于中国的国民经济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3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52%提高到2.79%:一年期贷款  相似文献   
117.
法政新闻     
《江淮法治》2007,(4X):5-5
驾考新规施行;诉讼费用交纳办法施行;官员职务消费将出台标准;博客播客将有管理规范;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存贷款基准利率  相似文献   
118.
《时事资料手册》2005,(6):119-122
9月21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人民币存贷款计结息问题的通知》,中国各银行即日起执行新的人民币存贷款计结息方式,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活期存款由按年计结息改为按季度计结息。  相似文献   
119.
事实上,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线在于次贷的利率设计(机制)。美国正常的房贷,无论贷款期限多长,利率自贷款之日起是不会改变的。然而,次贷利率却不是这样:它随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波动而波动。于是我们看到,2006年,当美联储为应对通货膨胀,将联邦基金利率从2003年的1%上调到5.5%时,次贷利率也从原先的3-4%上调到8-9%。  相似文献   
120.
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膨胀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引发通胀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年积累的经济矛盾,国际国内的各种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使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难度骤然升高。解决货币投放量过多、“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处于两难困境之中,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正在经历一次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