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40篇
中国共产党   64篇
中国政治   179篇
政治理论   38篇
综合类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莫嫌老圃秋容淡,犹看黄花分外香。"——唐·韩琦"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一进深秋,百花渐次遁去之际,几乎便是菊的天下了。这时,如果你漫步菊圃,便会发现每朵菊花都象一首隽永的诗篇。有的像寒梅傲雪,戏弄风神,令人起敬;有的像荷花泛水,舒怀怒放,使人陶醉。菊花的这种不畏霜寒的顽强性格,素为人们所崇敬。所以,古人把梅、兰、竹、菊誉为花中"四君子"。我国人民养菊、爱菊、颂菊有着悠久历史,早在《礼记.月令》中已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之记述。《楚辞》中亦有"春兰兮秋菊,长  相似文献   
92.
诗词品读     
《党建文汇》2014,(12):16-16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品读】这是宋代诗人陆游作品。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底,在冬日寒夜,年过半百的陆游沉醉书房,突然抑制不住心头进发的情感,一气呵成,写下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是其中第三首,也最著名的一首,饱含着陆游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他深邃的教育思想,读来朗朗上口,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93.
<正>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北大人应如何作为?我们除了与时俱进,紧紧跟上时代的潮流,更需要坚守什么?哪些东西需要不断变化,而哪些东西又亘古不变?利用这个机会,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五四运动的先驱、北大校友罗家伦先生在《写给青年》一书的序言中谈到:"我们不能背着时代后退,我们也不能随着时代前滚,我们要把握住时代的巨轮,有意识地推动他,进向我们光辉的理想。"在五四时代,他们那一批"90后"通过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在改造国民性的基础上,重塑人的  相似文献   
94.
胡建君 《检察风云》2013,(12):92-95
夏至未至,却已然近,自古琴声悠悠,尤感惆怅瑟瑟。大约3000多年前的西周末至东周初,琴的作用,真正脱离庙堂巫师,成为文人赋诗弦歌的风流之器,故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才有了"士无故不撤琴瑟",文人与琴,共同谱写了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也贯穿于历代美术史的华章之中。  相似文献   
95.
桂林近城名山洞府分布大量以摩崖为主的石刻,其中以宋代为最,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山水纪游石刻占主要地位的宋代石刻遍布桂林各风景点的山崖洞壁上,数量众多的宋代石刻是当时游览活动盛极一时的直接表现,刻石纪游成为宋代桂林山水游览的一种时尚和普遍现象;桂林宋代山水游览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具特色,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奠定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历史文化基础。宋朝时期桂林政治地位的上升、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大规模、大范围的山水开发营建是宋代桂林山水游览兴盛的主要原因。桂林石刻的兴衰历程也正是桂林山水游览活动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6.
张正印 《当代法学》2013,(1):154-160
宋代"鞫谳分司"的司法体制经由徐道邻、戴建国、陈景良等学者的发挥,已为学界普遍接受。徐道邻先生所理解的"分司"基本上是组织意义上的,而戴建国教授则进一步提出"功能"分司说,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而是分别概括出宋代"鞫谳分司"的两种存在形态。另一方面,这两种说法都把"分司"定位在官员层次,而忽视了宋代司法过程中胥吏这一群体所处的独特地位及其所发挥的重要功能,因而在一些材料的解释上出现困难。实际上,宋代的"鞫谳分司"主要体现在胥吏层次,官员之间的分职并不严格。另外,从历史上看,宋代的"鞫谳分司"在其产生、结构和功能诸方面都与魏晋时出现的"鞫谳分司"存在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97.
李斌 《今日浙江》2014,(23):62-62
正"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矣。"古往今来成大事者,英勇果敢是必备的品质。然而,勇敢有时不是没有成为败事之端的可能。《三国演义》中的袁绍,可谓勇敢的反面典型。阉党祸乱朝纲,他力主诛杀宦官,董卓擅权营私,他统领十八路诸侯讨伐。然而,他举大业的雄心,远不如割据一方的贪心强烈。吞并了"冀青幽并"四州还不够,又同曹操争霸中原,最终失败覆亡。曹操评价他:"干大事而惜  相似文献   
98.
法律观念是某一时期人们对法律的认知、态度以及理念。宋代人的法律观念无论从普通百姓还是士大夫甚至到最高统治者都与以往不同,人们知法、讲法、用法,造就了宋代别样的法制,达到中国历史上法制的顶峰。就此现象,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是根本原因,国家政策的适时调整也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统治者重视、民众思想观念转变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
吴钩 《廉政瞭望》2014,(21):51-51
德国社会学者韦伯,有一个论断:“传统中国的官吏是非专业性的,是士大夫出任的官吏.是受过古典人文教育的文人;他们接受俸禄,但没有任何行政与法律的知识,只能舞文弄墨.诠释经典;他们不亲自治事,行政工作掌握在幕僚之手。”我将韦伯的这句话发到微博上,询问网友是否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多数网友都认为韦伯说得很精辟。一直以来,我们确实受到韦侗式历史叙述的误导,以为中国卉代社会并没有专业化的法官,或者说,以为古代法官都缺乏法律专业的训练。  相似文献   
100.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4,(3):F0002-F0002,F0003
<正>蒲江县位于成都、眉山、雅安三市交汇处,毗邻天府新区,属成都"半小时经济圈",是"进藏入滇"的咽喉要道,交通十分便利。蒲江始建于公元554年,是宋代理学家魏了翁和抗日名将李家钰的故乡,全县幅员面积583平方公里,辖8镇4乡,总人口26.5万人,森林覆盖率50.08%,地表水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是国家生态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