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5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63篇
中国共产党   20篇
中国政治   51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3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余秋雨赞扬范钦的藏书是“基于健全的文化良知”。但天一阁的藏书是不让人阅读的。本文对比古代西方私人藏书的开放性,从古代中西社会制度和文化比较的角度,探讨范氏家族藏书私而不公的原因;指出宗法制度和建立其上的儒家文化,导致我们的古人没有公共意识,只有家族权力认同,范钦藏书实为文化荒诞。余秋雨的意识中有一种文化人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与宗法等级文化有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2.
刘雪梅 《法制博览》2014,(1):162-163
宗法家族精神作为古代法的一个鲜明特征,无论是在西方古代法律或中国古代法律,还是在法律古籍或古代小说神话故事中都随处可见。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到:"就连一些最明达的人士都赞成这种有害的并得到认可的非正义,就连一些最自由的共和国也实施这种非正义,因为他们一直更倾向于把社会看作是家庭的联合体,而不是人的联合体。"本文将从宗法家族精神概念、特征入手,并列举中国古代法中体现宗法家族精神的内容,进而可看出宗法家族精神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3.
文章试图探讨中国乡村转型时期传统“礼治”和现代“法治”遭遇下所承受的困境;中国乡村特有的内心自我约束同外界礼仪规范结合的特有品格,在应对西方理性主义框架主导下的“法治”中产生的一系列紧张和困境;法律、伦理和习俗这些复杂因素之间互动所带来的矛盾和)中突,并试图分析其中深刻的文化和价值冲突带来的危机,以期能正视这一困境,并在理论和现实实践过程中,找到更为合理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04.
闫敏 《传承》2009,(12):136-137
宗法意识作为封建政治意识的主要构成之一,在当代仍有其存在的空间,特别是在农村宗法意识的表现更为突出。本文从宗法意识产生的社会根源,体制缺陷及其特点上分析了其依然存在的原因,从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两个方面上谈了其在农村的表现,并针其存在的原因及其表现提出了对宗法意识清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5.
受传统社会礼治秩序的影响,我国农村的法治秩序建设举步维艰。在依法治国的现实背景下,农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不可忽视,同时也存在着现实障碍,要从农民法律信仰的培育、法律意识的塑造、法治与礼治的整合和法律资源的补给着手,构建符合中国农村社会现实情况的现代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106.
张云英 《湖湘论坛》2003,16(1):75-76
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但也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主张礼法并施 ,王霸兼用。荀子的德治思想 ,在儒家的治国理想由德治走向法治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7.
杨威 《理论探讨》2004,(6):48-49
宗法等级制度与封建家庭礼法成为中国传统日常交往关系特定的发生背景.在此背景下,传统家庭中的日常交往关系具有诸多类型,从中显现出中国传统日常交往关系的一般情形及等级性、复杂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8.
人民调解制度发展需要在社会环境视角下来考察其运行效果。农村人民调解存在的外在条件、制度性环境及内生基础都随着社会发展发生了变迁。目前农村人民调解制度仍存在调解组织创新不足、调解员队伍待优化、调解方法陈旧、外部保障不力及调解公信力有待提高等方面问题。因此,以社会变迁为视角,从构建农村人民调解网络、建立专职人民调解队伍、提高调解人员权威、创新调解方法、规范调解工作及完善制度保障来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9.
先秦儒家以群体本位为其文化特征,重视群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和价值。而个人本位则是同时期的古希腊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体现了其价值的根本特征。近代以来随着中西交流的增加,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在相互比较、借鉴、交流中逐渐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本文试以群体本位和个人本位为出发点,来探寻先秦与古希腊法律文化的不同,分析比较出两者的优缺点,及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0.
东周以降,礼崩乐坏,君、师分离,士阶层出现,“得君行道”观念随之产生。孔、孟认定道尊于势,不能得君,则以明道自任,道即为赋予礼以内在道德上的根据,彰显其仁心,其治道之重心在礼。战国中晚期,“势”观念勃兴,尊君思想张扬,苟子在“道”与“势”之间游移,因要尊君,遂将礼外在规范化,在治道上礼法并重。战国末期,成为思想界主流的法家,将尊君推到空前高度,因得君之切而牺牲了行道之实;因尊君而尚法,其法治沦为君主“治”臣下和人民的工具。整个先秦时期,士阶层从强调“行道”逐渐转向“得君”,与治道从“重礼”向“尚法”之演变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