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各国政治   74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116篇
外交国际关系   65篇
法律   319篇
中国共产党   635篇
中国政治   873篇
政治理论   409篇
综合类   360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152.
中国话语能力是中国话语在其生产和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体包括中国话语的原创生产能力、引领实践能力、反思批判能力以及理念贡献能力。中国话语能力不是预成的,也不是既成的,而是在其生产和实践过程中逐渐生成的,它生成于话语思想的科学性、话语立场的人民性、话语追求的时代性和话语目标的多向性。中国话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它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助于打破西方话语霸权,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3.
李子吟 《岭南学刊》2022,(1):116-121
在全球合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中国表现出对个体生命的高度尊重和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怀。以抗疫物资寄语为载体的情感资源传递出中国对各国表示支持和帮助、寻求合作与交流的情感态度,以文化认同为支撑的判断资源反映了海外华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克时艰的内在品格,以生命至上、以人为本为价值尺度的鉴赏资源体现了中国致力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与担当。中国的抗疫话语通过大量积极正面的情感、判断和鉴赏资源,建构起了关心人类共同命运、充满文化自信和人文精神、具有大国风范和担当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54.
中国共产党形象是丰富的、多元的、充满内涵的,其叙事表现着党的领导水平与宣传能力,影响着政党权威与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形象从叙事观念的形成到叙事话语的互动,形成了叙事范式逻辑。革命叙事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形象重要的表达方式,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舆论与公共话语的时代性发展。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叙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史的历史记忆与叙事书写,更影响着当代党史研究的历史认知与政治思想逻辑。  相似文献   
155.
周庆熙 《法制与社会》2012,(24):123-125
本文以两例刑事庭审语料为例,以法官的庭审话语为研究对象,分析法官权力与话语的关系,认为法官的权力是通过话语表现出来的.其在法庭上的程序性话语、告知性话语是法官对被告人权力和地位的展示;特别是法官使用封闭性问话限定话语范围,对法官及被告的称呼,法官用祈使句、打断等话语方式支配诉讼活动其他参与者,以及通过话语控制话轮转换都处处显示了法官的权力.  相似文献   
156.
走进权利话语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保松 《南风窗》2012,(8):94-96
活在一个权利受到充分保障的社会,是否能让我们活得更安全更自由更有尊严?如果答案为肯定,同时我们视活得安全自由有尊严,乃构成活得幸福不可或缺的条件,我们就有充分理由去支持这些权利。  相似文献   
157.
公方彬 《人民论坛》2013,(24):31-33
"格瓦拉困境"在政治和精神领域中很难突破,其自我神圣化导致脱离实际甚至无视客观存在,结果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仍然悬在空中不接地气许多走上井冈山或其他红色教育基地者,往往会产生这样的困惑:穿越历史回到那个血与火,抑或"激情燃烧"的岁月,每一个尚未麻木的心灵都会受到感动乃至震撼,但回到现实生  相似文献   
158.
韩书堂 《理论学刊》2012,(3):117-122
民族性话语作为一个充满多义性、矛盾性的话语系统,面对具体的实践操作往往会充满某些尴尬.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话语代表了特定历史条件下自卑与自强的民族矛盾心理,亦决定了文学理论发展上或激进或保守、或中或西、或传统或现代的方向性及资源选择.近代以来,民族性话语呈现出“虚在”与“实存”的三种历史存在形态,事实上展示了由显到隐、走向消弭的发展演变轨迹.在21世纪新的历史语境下,宽广中和的胸襟已经展现,偏激保守的民族性话语必然被中外融通、古今转换的发展路径所取代,进行中西文学理论深层结构的沟通和对接成为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价值目标和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159.
吴晓颖 《学理论》2012,(21):241-242
语言礼貌研究领域正在发生"不礼貌转向",而认知科学的体验视角可以为不礼貌话语研究带来新启示。在回顾礼貌与礼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运用认知科学的体验假设来研究不礼貌话语,认为语言体验性对于不礼貌话语的产出与解读具有重要意义,个人经历、欲望以及情感状态都有可能对不礼貌话语产出与评价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0.
郭琪 《前沿》2011,(3):126-130
伴随着女性解放运动在世界大范围内的开展,女性地位得到了迅速提高,女性话语也越来越有力量,但作为女性群体中一个长期被边缘化、贫困化的群体——第三世界女性,她们的话语权力却仍在遭受着沉重的压迫和剥削。本文旨在分析造成第三世界女性话语压抑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尝试探寻建构属于第三世界女性的话语体系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