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20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68篇
外交国际关系   33篇
法律   917篇
中国共产党   271篇
中国政治   483篇
政治理论   210篇
综合类   47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262篇
  2007年   232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215篇
  2004年   238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葛天博 《前沿》2011,(23):103-106
被学者称为"宪法第一案"的齐玉苓案在当代中国宪法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宪法作为政治意图的设计文本,意味着法治是立宪意图的实施形态。宪政不过是改良的法治,由此,宪法司法化不过是想象中的伪命题。或许,理性地接受一个社会成熟的过程,较之期待法治"建设"一蹴而就,不啻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142.
黄兴一生坚持追求自由平等;反复强调宪法对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张借鉴先进国家的政党内阁制度以实施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43.
人本宪政是对以人为本和宪政思想的有机统一,它包含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层面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对人本宪政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人本宪政发展经验。当前的以人为本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遭遇到了不少的现实困境。解决这些困境的办法就是加快人本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44.
美国《联邦宪法》制定与辩论过程中,“共和国”及其制度内涵是当时政治思想家与政治家极为关注与针锋相对的核心问题.联邦主义者(Federalist)①在系列文章中,阐述“共和国”的制度时表明了“共和主义”立场:“间接民主”优于“直接民主”,承认公民“美德”和“个人私利”与公共利益同等重要,都需要政府保护;同时,联邦主义者将法治、共和、代议制、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等核心概念融为一体,实现了对古典共和主义理念的宪政自由主义改造.  相似文献   
145.
我指的"愤青"是动机比较"纯"(或压根没什么"动机")而说话比较"冲"的那类青年。中国宪政与法治之所以需要"愤青"推动,是因为除此之外它实在没有什么推动力。虽然全国人大今年很有自信地宣布"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成,但是毕竟立法容易执法难,行宪更难;宪法与法律可以当"门面",宪政与法治却是要动真格的,即便是在  相似文献   
146.
预算权的分配及我国《预算法》的修改理念不应局限于传统的限权式宪政,而应诉诸政府预算面临的实践情境和现实约束。在政府成为内生因素、嵌入并主导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经济国家时代,预算权分配及《预算法》的修改理念应定位于分权与问责两大要义。无论横向或纵向的预算分权,其目的均在于明确不同主体的职责与角色,为其分工协作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奠定基础。预算分权机制的有效实现,则依赖高度契合政府预算之内在机理以实现嵌入式控制的综合性调整机制,其核心在于融角色定位、说明回应和违法追究于一体的问责制。  相似文献   
147.
阿计 《公民导刊》2011,(1):66-67
曾在全国人大机关为官十多年,官至副局级,后进入学界,任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大学人民代表大会与议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曾获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称号……所有这些身份标签,足以证明蔡定剑在宪政学界的重要地位。那天,已经被下达病危通知书的蔡先生向前去探望的媒体记者说道——"宪政民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这句临终遗言,总结了他一生的心愿和追求,让我们更真切地理解他对于这个时代和国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8.
在政治学界,程竹汝教授是长期关注和跟踪法治问题的少数学者之一。最近,他的又一部著作《法治发展与政府结构关系》的出版,就是他执着于法治研究的新成果。综观该书,正如书名已点明的那样,它讨论的中心议题是法治发展的政治基础问题。动态地看,亦即法治发展进程中政府结构关系的适应性问题。其基本观点是:不是所有形态的政府都具有法治的功能,而只有特定结构(关系)形态的政府才具有推进和实现法治的作用。与法治发展相适应的政府结构(关系)形态虽包含着某些共同的原则,但却不只一种模式,它既包含了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有利于实现法治的政府形式,也包括了那  相似文献   
149.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实质就是要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治理,达到最佳的善治状态。但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来看,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一直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中。要在日益复杂的利益分化时代走出政府独大的单一治理困局,政府首先应该告别传统管控的路径依赖,回归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基本角色。在构建协同治理体系中,政府应遵循现代政府组织和运行的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宪政,从严依法治党,厉行法治,完善民主制度,形塑和建构现代政府;培育市场机制,监管市场公平和秩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培育公民社会,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社会治理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0.
宪政和民主是现代政治体制中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如果说民主是河,宪政则是堤。为了限制民主的冲动性与盲目性,美国人制定了成文宪法,在代表制基础上实现了宪政民主。与国会、总统一样,美国最高法院也是民意代表,只不过更为间接和持久。通过解释宪法,美国最高法院不断修补宪政之堤,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引导民意,将宪政民主转向民主宪政,维护了自身的地位与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