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4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19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57篇
外交国际关系   33篇
法律   910篇
中国共产党   260篇
中国政治   462篇
政治理论   203篇
综合类   47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略论财政立宪在我国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 财政学者、宪法学者、财税法学者乃至法理学者等“不约而同”地关注我国的财政立宪问题, 以至渐渐成为学术热点。学界“不谋而合”的举动流露出对我国宪政路径的深情关切, 不少学者指出, 财政立宪是我国通向宪政的突破口 [1]。那么, 财政立宪在我国有没有可能, 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一) 财政危机的现实压力。应该说, 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进行大规模的财税体制改革, 是对多年来沉重的财政压力的回应。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财政压力得到了大大缓解, 但近年来我国的财政形势日益严峻。当前人们已经达成这样一个基本共识: 国家的…  相似文献   
52.
杨平 《人大研究》2005,(5):16-18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及相对应的法制建设, 已取得巨大成效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成就必将为宪政的实现提供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 也为人大监督制度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一)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革和完善, 是人大监督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权是一种政治思想权威, 而非国家权力。”[1]国家政权是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整体统一的前提下分开行使的。党不能直接越过上述国家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 党也不能行使存在于国家政权系统以外的权力。在国家政权体制之外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 …  相似文献   
53.
经济宪政:一个宪政新命题的提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单飞跃 《湖湘论坛》2005,18(3):49-51
经济宪政宪政的子概念,经济宪政是国家为了保障经济自由秩序的实现,而采取经济行动时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是国家经济行动的“绝对命令”。经济宪政的应然涵义就是寻求国家经济权力与私人经济权利的平衡与和谐,是对一切经济专制的反叛,它既防止国家经济权力的专制,亦防止私人经济权利的专制;经济宪政的实然涵义就是既表现为以经济宪法为核心的所有体现经济宪政精神的规范性文件,又表现为上述规范性文件的实际运作状况,只有宪政框架下国家的经济行动方可能具有正当性。  相似文献   
54.
论政府信息公开的宪政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炜 《理论月刊》2005,(2):93-96
政府信息公开是服务型政府的应有机制。政府信息公开的宪政基础奠定了该制度的价值取向,具有拘束、指引政府信息公开原则及具体制度设置的功能。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来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应以促进信息流通共享、保障公民知情权、落实民主政治为目标,并且三者之间存在内在的有机联系,对政府信息公开法制的建立起到了相应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55.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协调与共享,所要统筹协调的内容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法治的价值、目标和功能与此相同,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宪政文明则是指宪政的确立并达到高度发达的文明形态,表现为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也就是说,实现宪法之治,因此,宪政文明的提出,本身就是法治社会的要求。由此可知,和谐社会与宪政文明是法治社会内涵要求的两个方面,共同统一于法治社会的建设之中;同时,二者还通过“三个文明”的基础环节联接在一起。而构建法治型和谐社会就成为宪政文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6.
对于“政制”的理解和看法,不仅表现了东西方法律文明的不同发展特质,也代表着中国对法治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还引发了中西方在国家即社会治理中的不同发展轨迹。笔者认为,只有对“政制”这一概念加以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宪政观念在我国“依法治国”中的作用和意义。这里所讲的“政制”是与“政治”相对称,与“法制”相区别的制度性框架,是以特有的国家制度机制或治理方略为内容而形成的一整套与国家观念相匹配的宪政制度和理论。  相似文献   
57.
实施宪政是我们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而违宪审查制度的缺失将对宪政构成实质性的损害; 西方国家成熟的违宪审查制度,对我们有借鉴意义。目前我国的违宪审查存在的缺陷有:1.将“法律”排除在立法的违宪审查范围之外;2.对其他法律规范是否违宪的裁决权实际上由委员长会议掌握;3.缺乏对其他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为进行违宪审查的制度;4.在发生政府公权侵害公民宪法权利的场合,缺乏救济制度和具体途径。应当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前提下,完善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58.
宪政意识是人民警察法律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政意识对警察队伍建设和正确执法至关重要。培植和增强人民警察的宪政意识,必须重视人民警察的宪法教育与学习、树立宪法至上的法律观念、强化警察的公仆观念与服务意识、注重警察执法的违宪监督和加强警察法律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9.
根据法治的价值内涵的不同,可以将法治分为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两大类.形式法治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传统的法治观念,认为法治就是法律之治;而实质法治则是价值法学传统的法治观念,认为法治必须是善法之治,必须以保障人权和自由为目的.在价值内涵上,实质法治和宪政主义的基本理念相契合,宪政主义构成了法治主义的价值本质.  相似文献   
60.
树立正确的宽容品质认识,在于合理剥离儒教和精神。由此获得的宽容,在构建中国宪政中,可以成为国家权力界定和市民社会培育的有效推动力量。基于中国乡土社会背景,宽容将使得乡土精神外现的民间化可以获得国家法的认同,使得民间纠纷可以获得小文字法的化解,这必将有助于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获得中国宪政的实然性架构蓝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