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0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25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10篇
世界政治   3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篇
法律   521篇
中国共产党   561篇
中国政治   571篇
政治理论   282篇
综合类   48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求实》2015,(7)
方法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论创新的主要标尺。马克思哲学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方法论启示,这不仅体现在马克思跨学科的理论建构上,而且也体现在跨学科的研究视阈上,还体现在马克思晚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新探索上。深入挖掘马克思哲学跨学科研究思想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自觉加强哲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应努力克服"路径依赖"和"拿来主义",并以方法论自觉和方法创新带动哲学创新,走跨学科研究和协调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852.
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在刑罚体系中由来已久,自从1764年意大利古典刑法学派集大成者贝卡里亚在其著述《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死刑应当被废止以来,关于死刑的存废问题一直处于学者和普通民众的热切关注中,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和讨论,按照日本学者西原春夫的观点,死刑的存废已经成为一个枯竭的问题,所剩的只是关于存续或者废除的法律概念而已。一、中国死刑存废问题的历史沿革(一)古代的死刑与肉刑在我国古代,历来就有"杀人者死"的法律文化传统,因而对最严重的犯罪  相似文献   
853.
传统刑法学,尤其是规范刑法学,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面临着挑战和发展瓶颈.这些挑战既有来自学界基于社科法学的意识和兴趣而对法教义学进行的反思,也有规范刑法学在就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回应时的捉襟见肘.而转型期的中国,既提供了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供检验犯罪学的理论,也孕育着新的挑战,从而丰富和发展既有的理论框架.作为实证学科的犯罪学可能为中国刑法学的发展提供哪些理论和研究方法层面的支持,也将决定正在兴起的中国犯罪学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54.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再度兴起。学界大多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但也有学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实质上是历史观。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蕴的探讨,经历了从强调"方法"到寻求"方法"与现实历史之间的内在关联的不断深化过程。学者们肯定恩格斯对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大多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上存在差异,但在思想实质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855.
凯尔森与施密特的论战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论战。对论战核心争点即对“谁应该成 为宪法的守护者”之理解必须以理解双方的“宪法”概念为前提。两位宪法学家对“宪法是什么”这个 宪法学元问题的立场不同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谁应该成为宪法守护者”的回答。凯尔森从纯粹法的规 范层级理论视角界定宪法的规范本质与合宪性问题的规范内涵,在此基础上论述建立专门宪法法院 是实现合宪性保障的最科学的司法技术机制。施密特从政治宪法概念出发,将宪法界定为确保政治共 同体生存自保的政治决断和体现人民统一意志的政治状态,并认为在议会散失国家统一意志形成功 能的情况下,高度政治性的宪法争议只能交由人民直选的国家首脑行使才能确保宪法的正当性基础。 凯尔森与施密特宪法思想在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上都包含了真理颗粒。但是,如果从现代宪法革命勘 定的价值内核着眼,两者的宪法概念都排斥个人自由与天赋人权对于宪法的内在规定性与构成性意 义,因而偏离了宪法最重要的价值基准。这是我国在借鉴他们宪法的理论时需审慎评估之处。  相似文献   
856.
五大发展理念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方法论,不仅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方法指引。在秉持五大发展理念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中,创新发展理念是摆在完善法治理论体系的核心位置,协调发展理念是法治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理念是体现法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融合的理论发展趋势,开放发展理念是拓展法治理论体系广度和深度的有效路径,共享发展理念是彰显法治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857.
将实际解释为包含事与理于自身之中的巨大螺旋结构是毛泽东对哲学理解的本体论起点;在本体论起点上,毛泽东促使哲学在中国实现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从认识论到实践论的转向及方法论的转向;以一般和个别的螺旋为主轴的证实与发展无限循环的求是过程构成了毛泽东哲学观的不倦追求。  相似文献   
858.
既有的权利学说是视角主义的,分别从主体、客体和社会性这三个要素对权利展开分析.视角主义权利学说在方法论上是以部分去解释整体,因而对权利本质的解说是不完整的.视角主义的本体论缺陷是导致权利的主客体二元分立.在逻辑上,权利主客体二元论和视角主义的克服可以借助于实践哲学一元论及其社会空间理论.社会空间这一范畴可以对权利作出整体性阐释并且能对主客体二元论权利学说给予合理回应.权利本质的整体性解释应当是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859.
张磊  张苹 《团结》2011,(2):57-59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和近代化先驱孙中山逝世迄今已经86年,中国和世界在这期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他的光辉形象并未在时光流逝中淡化。他  相似文献   
860.
"八二宪法"实施三十多年来,释宪作为一种社会成本小、较灵活的回应社会变迁的方法成为了学界共识。根据宪法解释研究特点不同总体来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于本体论研究,第二阶段研究方向转向回应现实,围绕基本权利保护建立自下而上的释义学,用宪法解释相关技术来解决现实问题。对于宪法解释的本质属性是"个案的"还是"抽象的"理解不同,导致宪法解释层面的研究出现两种方向,一是尊重现有框架,全国人大常委会继续承担解释宪法的职责;二是在司法适用中解释宪法。在宪法解释制度的设计中,一种混合模式正在兴起,即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的基础上借鉴多种解释模式,构建适合中国的宪法解释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