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99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86篇
工人农民   15篇
世界政治   12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8篇
法律   3002篇
中国共产党   702篇
中国政治   1792篇
政治理论   356篇
综合类   103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326篇
  2014年   633篇
  2013年   396篇
  2012年   523篇
  2011年   424篇
  2010年   403篇
  2009年   517篇
  2008年   474篇
  2007年   422篇
  2006年   397篇
  2005年   431篇
  2004年   628篇
  2003年   342篇
  2002年   286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公民导刊》2004,(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等各项组织法,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选出了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员,完成了它所担负的各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已经圆满闭幕了。  相似文献   
932.
戴涛  陆永胜 《法律科学》2004,22(2):12-16
思想自由权在我国宪法中未被规定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这与国际公约和各国立宪潮流不符 ,事实上 ,思想自由权载入我国宪法完全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我们应当以思想自由权入宪构想为契机 ,顺应“中国走向宪政之路”的美好愿望 ,建立起中国的思想自由权宪政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933.
宪法修正案》中涉及对土地征用制度的修改,引入“给予补偿”的法定原则,对于加大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民土地权利的保护力度,促进征地补偿制度改革,其意义重大而深远。我国的征地制度为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现行征地制度的缺陷日益明显。作为一种宪法性的行政行为,土地征用必须遵循法定的原则。在征地补偿原则上应由“适当补偿”转为“合理补偿”;从立法上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控制征地规模;制定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尊重农民土地权利和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934.
当前,我国证人出庭率低是影响刑事庭审方式改革的关键性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刑事证人不出庭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并没有摆脱对策式法学的藩篱。本文主要是从研究证人作证的各种对策入手,通过反思、层层质疑的方式,透彻地剖析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深层原因。同时指出对于证人作证制度,不仅应当从发现事实真实的关注转向对程序正义的追寻,而且需要从被告人的权利保护即宪法的高度进行认识。为了真正解决中国的证人作证问题,笔者还着重分析证人作证与刑事诉讼制度之间的关系,提出建立证人作证制度应当具备的各种基础性制度。  相似文献   
935.
刘柏纯 《政法学刊》2004,21(6):26-30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刑事法制建设必须在宪法的指导下进行,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活动中贯彻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树立和增强忠于宪法、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权威的意识。在刑事法制建设的进程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到公正司法和文明司法,在宪法的指导下加强刑事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936.
陶润臣 《共产党人》2005,(18):16-17
宪法是政治文明的前提,没有一部好的宪法,就不会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将推动我国宪法进一步文明化。  相似文献   
937.
杨景字 《半月谈》2004,(8):24-27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国的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20多年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连同这次,我国先后四次以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部分内容作了修改或者补充,从而使宪法更加完善,成为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国情、与时俱进的宪法。  相似文献   
938.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已于2003年12月12日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已经审议,并决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相似文献   
939.
人类历史长河中,宪法的产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揭开了政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 宪法使国家更具理性.人类文明史表明,人类最大的痛苦不是饥饿与寒冷,而是国家理性的丧失.在丧失理性的国家,国家权力为所欲为,毫无节制,社会成员匍匐于国家淫威之下,饱受精神恐惧和物质匮乏之苦.  相似文献   
940.
创设宪法委员会实现宪法可诉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现行宪法自1982年12月4日颁布以来,经过了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93年3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三次部分修改。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制定了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现行宪法的某些规定与形势的发展已不相适应,亟需进一步加以修订,与时俱进,以完善我国的宪政制度。也就是说,实践在发展,实践无止境,宪法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为此,本刊编辑部特邀请本市部分政治学、宪法学专家学者就这个问题谈谈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供有关领导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