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11篇
法律   69篇
中国共产党   90篇
中国政治   66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清官的传承     
曾晖 《廉政瞭望》2013,(13):29-31
有人说,在众多曲艺形式中,川剧高腔的“一唱众和”最适宜用来表现清官。戏里的清官安贫乐道,有胆有识,正是四川官吏的现实写照。不但古代如是,及至近现代,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42.
在我国历史上 ,有一位被民众誉为“青天”的官吏 ,他就是明代的况钟。明成祖永乐年间 ,况钟被派到苏州任知府 ,苏州本是个富庶的鱼米之乡 ,可在明朝初年 ,那里却是老百姓的活地狱 ,各级官吏都想在这里大捞一把 ,弄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百姓为此叫苦连天。尤其可恶的是各级官吏与地方恶霸和“江南织造府”的太监们勾结在一起 ,操纵着苏州的政局 ,不管哪里调进的地方官 ,只要不听他们的摆布 ,就别想在苏州呆下去。况钟到位后 ,首先向腐败开刀。在惩治贪官污吏上 ,他注重调查研究 ,敢于较真碰硬。据史书载 ,“钟至苏 ,初视事 ,阳为木讷 ,胥有弊…  相似文献   
143.
北宋后期.社会积累了许多矛盾,官民关系紧张,国势衰颓不堪,非变法不足以进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被推上了变法的舞台,并从均输、青苗、保甲、免疫、市易、保马、方田、农田水利等多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变法。可这场变法终究还是失败了,究其原因,是因为王安石在变法中所依靠的官吏贪赃不法所致,从而败坏了变法的名声,给保守派以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144.
“官论”     
何为“官”?《辞海》以会意解之——“甲骨文字形,从‘一’(midn),以一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说文解字》日:“官,吏事君也”。可见,在古代,“官”是侍奉君王、皇帝一类人的统称。不过,它的引申义颇多,其中有官府、官吏。官府指藏有朝廷权印的军政要地,官吏指拥有权力的军政要员、领导者。  相似文献   
145.
赵慧宇 《传承》2010,(9):86-87
商鞅对官吏的犯罪现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尤其关于防范官吏犯罪,商鞅提出了一些独特、深刻的见解和卓有成效的措施。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时代的局限,这一思想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6.
鲁民 《学习月刊》2010,(23):52-52
古时,在大狱中苦苦煎熬的囚犯,特别盼望皇帝家能发生什么特大喜事,比如老太后满六十、七十大寿,多年不育的皇后喜得皇子等,每逢此时,皇上不免"龙颜大悦",一高兴,就要"大赦天下",囚犯们就有可能重见天日。  相似文献   
147.
《党课》2009,(4):22-22
治民先治吏。中国历代都十分重视官吏的道德品质。早在夏朝就有所谓“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政治清廉思想。西周时,更是接受了夏商两代后期由于官吏失德而毁政亡国的教训,在选拔官吏时特别强调道德品行,以“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法定标准。  相似文献   
148.
史源 《政策瞭望》2007,(1):56-56
循吏,旧称奉职守法而有治绩的官吏。“吏而良,民父母也;不良,则民贼也。父母,吾不能;民贼也,则吾不敢;吾其为民佣乎!”这是清朝循吏石家绍的做官心得。史称石家绍“口呐呐若不得辞”,是个语言迟钝,拙于表达,不太会说话的人。这段心得却讲得精彩独到。王亚南在对中国官僚政治作了一番深入系统研究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士宦的做官发  相似文献   
149.
夏吟 《法制博览》2010,(4):52-52
过去,人们大多称州县一级的地方官为“父母官”,不过,在那个“十官九贪”的社会,真正配得上这个称号的并不多。只有那些公正廉明、贴近百姓的基层官员才配称为“父母官”。因为这一称谓,是从为百姓办事、受百姓拥戴的汉代的“召父(召信臣)”和东汉的“杜母(杜诗)”开始的。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