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23篇
中国政治   18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正2006年,她创办了滨海县爱心养老护理院,五年多过去了,她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用热情化解冷漠,用辛劳换取信任,用坚守赢得感动,终于实现了自己立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先生从“偏重俗人或常人”即“近于人民”的“现代的立场”这一高度提出了“雅俗共赏”的美学观点。“所谓现代的立场.按我的了解,可以说就是‘雅俗共赏’的立场,也可以说是偏重俗人或常人的立场.也可以说是近于人民的立场。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用意也在此。”接着,朱自清具体阐释了“雅俗共赏”的基本内容。“从前论人物,论诗文,常用雅俗两个词来分别。有所谓雅致,有所谓俗气。雅该原是都雅,都是城市,这个雅就是成都人说的‘苏气’。俗该原是鄙俗,鄙是乡野,  相似文献   
13.
真理问题一直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西方哲学在其发端处就已对之作了探讨。在哲学史上最早把真理作为其体系核心范畴的是巴门尼德。其在残篇中多次提到真理与意见的对立。“在这里,你应当通晓一切事件,不仅有圆满真理不可动摇的核心,还有那些常人意见,全无真理可言。”巴门尼德  相似文献   
14.
李娟 《法制与社会》2014,(13):24+44
本文认为作为科学认识论的胡塞尔现象学被社会学作为本体论所吸收,成为社会现象学和常人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并在此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严飞 《探索与争鸣》2022,(4):141-149+179-181
“附近”是每个人身边日常生活的场所,又是社会群体产生互动和交集的情感空间,蕴含着人们各种交往、交流的网络纽带,并在意义层面形成人和人之间的联结。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容易重复性地陷入日复一日的轨迹里,过着一种熟悉的生活,反而忽略掉以“附近”为方法的可能性。“附近”是居于以“自己”为方法和常人方法学之间的一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质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的进入和身份的存在对被研究者的行为和观念造成的潜在影响。明确“附近”的社会性、情感性,并将其作为“行动真正发生之处”的一个自发性田野,通过抒情、深描等技巧观察和研究日常生活的细节和社会情境中的多维关系,日常叙事中便展现出“附近”的每一副鲜活具象的面孔,以及人们相互交错的关系性联结。重视“附近”的方法论意义,鼓励更多的研究者注意到自己所嵌入的身边的“附近”,重识我们的世界,才可能激荡出更多的社会科学研究与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16.
杨帆 《前线》2013,(1):90-91
“良知者,心之本体。”“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这是在王阳明文集《传习录》里能找到的话语。近日,手头没离开这部影响后世颇为深远的大书,在字里行间,领悟着王阳明极具启迪意义的灼见,尤其对他的“致良知”思想印象颇深。  相似文献   
17.
肖韵竹 《前线》2011,(5):61-61
最近阅读了心理学家王登峰教授的一些报告和讲演材料,深受启发,对领导干部的素质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我认为,领导干部除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之外,还应当努力成为“三人”,即:能人、贤人、常人。  相似文献   
18.
来自《生命时报》的消息:近日瑞典一项科学研究发现,糖吃得太多,会增加某些癌症的发病。  相似文献   
19.
散木 《党史博览》2009,(1):28-31
毛泽东的一生,有常人喜怒哀乐的一面,也有常人所不具备的非凡的一面。其中,如果说到毛泽东一生中最痛恨的,则莫过于中国革命历程中出现的叛徒。1939年5月30日,在延安召开的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毛泽东号召大家:革命者要讲革命道德,要永久奋斗。他说:“有一些人,他们嘴上道德、气节乱喊一阵,但在政治上是不坚定的,中途会变节的,这是无道无德。”  相似文献   
20.
娜塔莎·坎帕谢(Natascha Kampusche)被一个精神变态性虐待狂非法拘禁的时候,刚10岁。她在一个地窖里待了8年半。在一本即将出版的令人震撼的书中,她讲述了长期遭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的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