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1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0篇
各国政治   38篇
工人农民   64篇
世界政治   238篇
外交国际关系   83篇
法律   1724篇
中国共产党   1379篇
中国政治   2401篇
政治理论   738篇
综合类   1594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281篇
  2014年   788篇
  2013年   622篇
  2012年   660篇
  2011年   523篇
  2010年   534篇
  2009年   631篇
  2008年   695篇
  2007年   522篇
  2006年   502篇
  2005年   379篇
  2004年   285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执政能力建设视野中我国政府再造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政府再造”运动是为了挽救政府公共行政的合法性危机而兴起的,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目的在于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地位,二者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其共同的旨趣在于获得政治认同。一个民主、高效、负责的政府既是“政府再造”的目标所在,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旨归。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有的路径是:一方面建立党政之间的法理性关系;另一方面在借鉴西方政府变革理论的基础上确立我国政府再造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地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曾庆红指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①提出这个任务,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必须努力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必须努力达到和谐发展的社会目标。前者着重的是过程中的状态,后者揭示的方向性的结果。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来看,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始终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这是因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带来政治、经济、文化运作的变化和秩序的调…  相似文献   
123.
人们一般都认为,吉林省劳动力习惯于集体主义创业模式,而落后于温州的个体创业模式。其实,温州与苏南都是集体主义创业模式。吉林省与温州、苏南在劳动力创业模式上的不同关键在于温州、苏南拥有的是市场化的劳动力创业取向,而吉林省拥有的是政府化的劳动力创业取向。吉林省劳动力必须在自身政府取向的集体主义创业模式基础上,转向相应的市场取向的集体主义创业模式。  相似文献   
124.
论公共政策的双重价值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春福 《求实》2005,(2):61-63
公平和效率构成了公共政策的双重价值取向 ,效率取向追求的是公共政策对其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公平取向关注的是公共政策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合理性。建立一种整合机制 ,把公共政策的双重价值取向统一起来 ,有效地发挥公共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5.
应用写作是成人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实际的意义,而写作能力是工作能力和交往能力的组成因素之一.如何抓住应用文教学中的特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6.
体验论幸福感的观点认为:幸福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幸福感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27.
构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冬花 《理论探索》2005,1(2):31-33
构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观 ,要继承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精华 ,吸取西方诚信观的积极因素 ,确定包括忠诚、诚实、信任、信用等在内的道德取向  相似文献   
128.
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晓春 《理论导刊》2007,2(3):84-85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取向呈现新的特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看作具有独立个性和人格的主体,调动人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人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9.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算法自动化决策逐渐应用于行政处罚领域。其在行政处罚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有助于降低执法成本、提升执法效率、减少人为干扰、避免同案异罚,但同时也存在抵牾正当程序原则、难以体现过罚相当原则、可能噬夺执法者处罚决定权限等应用风险。为此,在行政处罚领域应对算法自动化决策予以规制:增强算法自动化决策透明度,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程序参与权;提升裁量基准精细化,保留行政、司法部门的决策审查权;明确算法自动化决策的辅助功能,严格界定自动化处罚裁量的适用边界。  相似文献   
130.
初秀英 《理论学刊》2007,1(4):51-57
马克思自然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始终把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认为人作为相对于自然来说的主体性存在,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目的,又是惟一可以依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能动的调控者。生态取向正是马克思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依归。马克思认为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条件,同时他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指出随着生产关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控制,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不因为主张以人为本而陷入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它避免了生态中心主义因主张消极适应自然而陷入生态保护的空想误区,从而在更现实、更科学的基础上体现了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