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3篇
世界政治   8篇
法律   168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5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刑事鉴定意见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会对案件的审理结果产生实质影响。刑事鉴定意见的庭前开示程序对于保障辩护权、诉讼效率以及监督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披露内容有限、未规定法院对庭前开示的组织权、救济措施缺失等问题,刑事鉴定意见往往缺乏有效的质证。只有明确鉴定意见开示的启动、扩大鉴定意见开示的内容、规范鉴定意见开示的方式等,才能完善刑事鉴定意见的庭前开示程序。  相似文献   
132.
正一、庭前会议的功能定位(一)庭前会议的功能为了实现庭审的集中、充分、高效审理,新刑事诉讼法规定:"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这一被约定俗成地称为"庭前会议程序"的全新制度设计,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刑事诉讼制度发达的国家都比较重视庭前准备程序包括庭前会议程序。例如,英国的答辩和指示的听审程序以  相似文献   
133.
我国刑事诉讼法完成了一次重要的修改,其中公诉方式回到了案卷移送主义。我国公诉方式的改革一直聚讼不止,案卷移送制度在立法上的“回归”更是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案卷移送制度与我国的庭审方式并不搭配,也难以避免对法官造成的预断,是立法向实践妥协的产物。在司法适用上,可以充分利用刑诉法创设的庭前会议制度,避免案卷移送的弊端。  相似文献   
134.
关于建立我国证据展示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证据展示制度的含义、内容及诉讼价值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展示,(discovery,或disclose),又被译作证据开示,证据发现,或证据先悉。证据展示制度产生于英美对抗制刑事诉讼模式中,在对抗式的刑事诉讼制度中,控辩双方在庭审中平等对抗,主导着证据的调查及事实的形成过程,法官则消极居中裁判。为维护这种审判程序的公平运行,英美法系等国的法律规定了起诉书一本主义,即检察机关在提起刑事公诉时仅向法院提交起诉状,而不得向法院移送卷宗及证据材料,同时辩护双方也不得向法院递送证据材料。但实行起诉书一本主义又带来这样的问题,即辩护方无从获…  相似文献   
135.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长期以来在我国审判制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由于近十年来随着审判方式改革而曾被错误认识,致使司法功能曾一度弱化。但其在解决民事纠纷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始终不可忽视。最近,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提出,民事诉讼调解开始彰显出其所具有的化解社会矛盾的独特魅力,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加强和规范调解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6.
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庭前审查机制的修改在实践中逐渐出现南辕北辙之弊,因此,研究现代欧陆国家设置庭前审查机制的深层机理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拟对大陆法系国家的庭前审查机制进行考察,以期完善我国的庭前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137.
雷厉 《求索》2014,(7):113-117
新刑诉法构建了我国的庭前会议制度,意在提升庭审的全正与效率,但是该制度可操作性仍需进一步完善。其中对照前会议的案件适用范围、讨论的主要内容、构造、启动程序和操作流程进行设计,有利于司法实践中庭前会议制度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38.
张倩 《法制与社会》2012,(35):126+130
刑事诉讼控辩双方的关系是刑事诉讼构造的体现,也是现代法治国家法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庭前准备程序,并对被告方的辩护权进行了完善,法律修订前后的差异对我国刑事诉讼控辩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着眼于新庭前准备程序的设立,对控辩双方的关系演变进行考量与审视,以期为新刑诉法在实践中的适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9.
预审程序,又称预备庭或庭前准备程序,作为一项借鉴于国外的法律制度,对其在我国实行的制度价值及实际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作为一名从事具体审判工作的法律工作者,更要重视的是一项尝试中的制度在审判的实际工作中的落实及其存在的利弊并努力加以完善,因此,我认为再花笔墨对这一制度的价值进行褒贬显然是多余的,而更应该直接切入主题.  相似文献   
140.
所谓证据开示,又常译为证据展示、证据披露等。在刑事诉讼中,它主要指控辩双方在开庭审判前或审判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将各自掌握和控制的诉讼证据和有关资料让对方知悉的制度。[1]目前,带有证据开示性质的规定不断地出现在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