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3篇
世界政治   8篇
法律   168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5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刑事诉讼庭前审查程序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培根 《法学论坛》2001,16(3):108-112
审前程序是当今世界各国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比较分析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庭前审查程序的特点、成因及其程序价值,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庭前审查程序的现状、特点及缺陷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2.
2002年4月1日实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首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正式确定了庭前证据交换制度,这对之前在各地法院试行的一些庭前证据交换提供了一个全国性的标准。但在这一司法解释中,对于证据交换的具体范围、交换的具体程序方法以及不进行交换所应承担的责任等方面并未作出具体规定,缺乏系统制度设计,可操作性不强,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证据开示.仅仅只是对西方证据制度比较粗浅的模仿,需要结合我国现行法律环境及审判实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3.
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已经列入立法日程,庭前审查程序再次成为修改热点。现今该程序存在着概念模糊、法律内部矛盾、功能不清等诸多问题,对其的修改应当站在符合国情的基础之上。本文设立的预审程序正是针对现行规定的弊端所提出的。  相似文献   
204.
李爽 《行政与法》2002,(9):74-75
民事诉讼中的庭前证据交换,是固定证据,明确案件争议焦点的诉讼活动,是我国证据制度完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深入,对证据制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5.
刑事诉讼中,诉讼活动基本都是围绕审判进行,因为被告人是否有罪及其刑事责任最终是通过审判才能得以确定,因而刑事审判是刑事诉讼制度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其地位不言而喻。 一、原有刑事审判制度存在的问题 1.关于审判组织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合议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其职责和权限不清。依法律规定,合议庭是进行审判的主要组织形式,然而大部分案件都要经过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必须执行。这就存在一个问题:负责审理案件的法官和合议庭没有审判权,而并不亲自审理案件的审判委员会却在实际上行使审判权,即所…  相似文献   
206.
207.
姜群  敖妙 《中国司法》2003,(4):34-36
庭前证据交换作为审前程序的核心,无论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护还是对开庭审理的顺利进行都影响甚巨。最近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从2002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于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庭前证据交换作了比较详细、明确的规定,引起了法学界广泛的关注,也因此而掀起了关于民事证据研究的热潮。本文仅从《规定》中有关庭前证据交换的规定对当事人的权利的保障作一个阐述。  相似文献   
208.
王应 《法制与社会》2014,(15):110-111
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正式确立了庭前会议制度,即在起诉阶段和审判阶段之间植入庭前会议这道中间程序。其提出的背景、实践中将会遇到什么问题、以及作用如何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9.
论被告人庭前供述的证据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维彬 《法律科学》2014,(5):138-149
被告人翻供是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一大难题,由于被告人庭前供述缺乏证据能力规则的约束,法官普遍以被告人庭前供述定案,这是导致我国冤假错案的一项重要原因。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被告人庭前供述的证据能力规则。国外在被告人庭前供述准入制度的设置上,存在传闻例外模式与直接言词模式;在庭前供述排除制度的设置上,存在正当程序模式与任意性模式。我国宜借鉴直接言词模式与任意性模式,在庭前供述与当庭供述一致时,庭前供述不具备证据能力;在庭前供述与当庭供述不一致时,庭前供述如果具备自愿性要件可以作为弹劾证据,只有同时具备自愿性与真实性要件时才可作为实质证据。  相似文献   
210.
岳海燕 《法制与社会》2013,(36):120-120,126
庭前会议是庭前准备程序,法律规定的庭前会议的主要功能赋予其重要的价值目标。庭前会议可依控辩双方的申请权或者建议权启动,也可由法院依职权启动。庭前会议不仅解决有争议的程序性问题,而且亦包括案件一些实体问题的确认和整理,并对庭审发挥一定的约束力,从而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力,最大程度地实现诉讼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