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36篇
中国共产党   39篇
中国政治   104篇
政治理论   51篇
综合类   6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非传统安全研究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对传统安全研究的反思和发展。非传统安全 研究强调人的安全的普世价值取向, 但在其他非传统安全问题“安全化”的背后, 隐藏着国家利益 的诉求。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使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康德文化的建构成为 可能。面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共同威胁, 中国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12.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与外感官相对应的内感官机能,外感官可以获得关于外在对象的表象,而内感官是一切表象的来源,包括外感官所提供的,以及内感官对自身的直观所获得的。但这并不表明内感官具有自身的感性杂多的来源,它的全部内容都来自外感官,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内感官可以形成对自我的表象。内感官的作用源于它在内部为想象力的综合所刺激,并且同样是该刺激使得内感官得以直观自身。这种直观所获得的关于自身的表象并不是与统觉相对应的先验自我,而仅仅是一种经验的自我意识,它变动不定,不具有持存的实体性,并且只是关于“自我”的现象。而通过统觉所意识到的“我思”则必然地包含“我”的存在,正是在此意义上,“我在”与现象背后的我自体产生矛盾或冲突。  相似文献   
113.
《学理论》2017,(2)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作为最早较有系统的动机论与义务论者的斯多葛派的伦理学,对西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都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对于道德学说的讨论总是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因为道德感是伴随着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无论你是个恶人或者是个善者,你都有你的道德感在起作用,在无形地帮你判断每一件事情,只不过每个人的道德评价标准不一样罢了。  相似文献   
114.
索恩-雷特尔第一个提出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解决康德认识论命题,追寻整个西方认识论观念和康德式先天哲学构架之自在伪境的现实社会历史基础,特别是其在商品交换关系中现实抽象的内里构序机制。然而在长达68年的理论研究生涯中,索恩-雷特尔却被不公正地对待,只有阿多诺认同他的重要发现。处在斯大林式教条主义的传统苏东马克思主义学术界无法看见索恩-雷特尔的理论闪光点。索恩-雷特尔的一生,是孤独和悲壮的独行者之旅。  相似文献   
115.
本系统地考察与梳理了康德的普世伦理思想之主要范畴。认为,以先验理性和纯粹形式的原则建构起来的这一普世伦理体系有其天生的缺陷,即:实施原则之纯粹理性化不能保证其绝对的道德化,理性的虚拟物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切入点,以满足现实生活对它的期望。其根源在于:以理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忽视了人性的丰富内涵,把道德主体约化为单纯的理性主体。  相似文献   
116.
赵卫东 《理论学刊》2005,(12):38-42
在"科玄论战"时期,由于深受西方生命哲学的影响,张君劢在道德与知识关系问题上,表现出反理智主义倾向.但他很快由生命哲学回溯康德,运用康德现象与物自身二分的理论模式,提出"由新理智以达新道德"的命题,主张道德与知识并重并行.虽然张先生曾试图融贯道德与知识,但由于未能超越康德哲学的理论弊端,所以最终也没有打通道德与知识之间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7.
钟毓书 《求索》2022,(2):94-99
麦金泰尔对康德伦理学的批评可能存在误读。麦金泰尔批判康德拒斥幸福概念,但康德只是认为幸福不能成为伦理学的基础;麦氏认为康德对待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既有拒斥又有支持,但康德的目的论却并非亚里士多德式的,康德突出了理性存在者的特性;麦氏认为康德的绝对命令是逻辑空白和形式主义的,但忽略了具体的道德律令间会存在冲突。面对冲突,应基于具体情境,作有差别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8.
在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中,笛卡尔被质疑陷入了一种循环论证。这种循环是指思维与思维之外的对象互为根据,其思想渊源在于古希腊以来的逻各斯精神的主客同一性原则。笛卡尔将从思维到存在的推论严格区别于三段论式的繁琐论证,并将其看作是自然的光明(即理智)的一个清楚明白的、直觉式的推移。但其思想体系的内在困境在于,他一方面建立了基于理智能力自身的认识论思想语境,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古希腊以来的宇宙论和本体论语境。康德沿着笛卡尔开创的认识论思路继续走到极致,取消了上帝和自我在思维之外的独断的实在性,并从思维内部建立了上帝理念的实践的实在性,由此他完成了笛卡尔以来的认识论转型。  相似文献   
119.
呼唤敬畏     
正无所畏惧,经常被用来描绘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似乎也需有这样的风范。可孔夫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则称自己"越思考越觉神奇,内心也越充满敬畏"。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最典型的是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当然,  相似文献   
120.
从功能的角度看,人性实质上是一种使得人成为处于一定文化背景中的具体的人的可能性;它包含着理性和非理性两类先天的规定性,通过这些规定性,文化及其多样性成为可能。真正的普世伦理应当建立在作为一种可能性的人性之上,必须以人性本身作为普世价值,只有这样,一方面,我们才不至于偏袒人性中的某种规定性,康德的道德哲学就是因为偏袒人性中的理性规定性所以不能成为真正的普世伦理;另一方面,我们才能避免把特殊文化中的特殊价值理念幻化为普世价值,因为以人性整体为基点的普世伦理不接受任何一种文化或个人对人性及其某种规定性的解释,这些解释都必然会带有理解上的偏见。这种普世伦理强调底线意识,是判断实践主体行为的尺度,具有约束、调节和范导实践主体特别是国家的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