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9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19篇 |
工人农民 | 4篇 |
世界政治 | 22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60篇 |
法律 | 45篇 |
中国共产党 | 49篇 |
中国政治 | 108篇 |
政治理论 | 85篇 |
综合类 | 1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50篇 |
2010年 | 49篇 |
2009年 | 44篇 |
2008年 | 65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20世纪50年代,斯克里文最早提出了形成性评价理论。20世纪70年代,布卢姆首次将形成性评价应用到教学活动之中。20世纪80年代,布卢姆将形成性评价转变为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中心的评价系统。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性评价相关理论传入我国,当时国内已经意识到原有的终结性评价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形成性评价逐渐得到了国内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我国目前的课程评价体系虽然兼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 相似文献
73.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本文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分析了在生物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优势与突出问题,探讨了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高中生物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4.
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禹实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1(5):104-108
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的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需要通过合作使认知和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抛锚式、情境性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依照建构主义理论,系统实施教学改革;抓住内涵,建设精品课;制定措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开发校园环境建设新模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5.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
商业创业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其局限性,社会创业作为一种格局更大、意义更远的形态或能弥补其不足。社会创业教育在新兴实践中需要寻求有效的理论支撑,而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具有生成性理念的教育理论,体现出良好的契合度。以之为视角对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能洞悉当前社会创业教育在受众面、针对性、有效性、协同性等方面亟待改进的空间,为加快推进社会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76.
冷战后,美国的战略分析家就预言,由美国和欧洲组成的西方将主宰整个世界。然而历史并没有按照他们的设想和愿望发展,后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确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美欧同盟关系的调整有可能超过其他矛盾,成为这场变革的最主要内容。建构主义是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崛起的国际关系理论派别。关于它的理论方法和基本观点国内学者以多有论述。本文试图从建构主义的认同视角,对比冷战时期的美欧认同,探究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美欧矛盾中的深层问题,并以此为基点,试窥美欧关系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7.
78.
蔡艳君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3):167-168
本文针对传统思想品德课的弊端,借助新课程的理念及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为创建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第一阶段(初一)情景教学;第二阶段(初二)案例分析;第三阶段(初三)学生论坛、热点探究.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重新焕发出它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79.
李军霞 《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6,(3):28-3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之一,其主要理念就是教师需重视学生学习的"建构性"。为适应新课改需要,在建构主义影响下,需重新审视学校班级组织的相关问题,从而为学生的学习与活动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相似文献
80.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体地建构的,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而我们聋哑学校的学生是有耳听不见、有嘴说不出的一群聋哑孩子,长期以来的教学都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学习,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使聋哑儿童也能敢想、敢说、敢试,自主地学习呢? 相似文献